如何培养安全感?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一句话:先处理好父母自己的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往往是因为父母缺乏安全感。那父母怎么才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缺乏安全感,以及应该怎样去修补呢?
第一类:“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他很渴望能够信任别人,但又总觉得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所以他反而把所有能够靠近他和帮助他的人推得很远。”通过检视自己的安全感,我们可以看一看,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放松和安全的表达对象,这是其中之一。
控制型父母,他会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真的就像在监控孩子一样。有的小来访者就会说“我感觉家里到处都是他们的摄像头,完全失去了自由”,可父母觉得“这是为了你好,为了你的安全”。这是一类情况。
第二类,就是刚才说的完美主义了。父母会觉得孩子的每一步都一定要按照最佳的状态去发展,不允许孩子犯错,害怕孩子去探索。给到孩子的限制越多,其实孩子越不安全。
第三类是刚才所说的焦虑型。他其实想要跟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可是在童年的成长过程里,他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属于焦虑-控制型或者混乱型,他不知道怎么跟人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关系,他就会把这个状态带到与孩子的相处里来。二十多年前,当时大家可能会关注到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有很多人逃婚,我也做过这样一个个案。女孩子们在已经订婚、马上要走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她们逃跑了。
人生要从这个内在的安定力量出发,慢慢去完成整个生命的建设、人格的发展,那这个原初的力量从何处来?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家族。我们每个人以生命的样貌出现在世界上时,他所面对的第一份关系就是家庭关系,这个家庭关系还不仅仅是父母之间的。
心理学的不同领域里可能会用到类似的概念。我在这里用到“家族无意识”,是我们要去检视自己在家族当中的情感关系。它有可能不是现在看到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而是更早的情况。如果我们能找到那个部分,就好像我外公讲到的长汉子,可能会在我女儿、我女儿的女儿身上发生作用。对于这个部分,假如我们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觉察,就会看到内在安全感是不是被滋养和保护的,这是要去检视的部分。
透过家族无意识之后,我们就会进入简单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母子或者母女关系。
我们现在需要的怎么能够一方面疗愈自己,一方面养育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孩子?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自我觉察。如果父母觉察不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话,他会认为问题全部都是孩子的,想要去控制这个孩子,认为孩子不听他的,那是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安全感只是伪安全而已。
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悲剧,有的情况甚至很搞笑。孩子有一个字不会写,妈妈在旁边跟孩子一块儿哭,然后吼孩子、大声喊,核心都是因为父母缺少安全感。吼是没法帮助一个人做作业的,吼只会让他做不了作业,但是很多妈妈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
为什么父母会有情绪呢?是因为爸妈觉得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到“985”“211”;考不到“985”“211”,那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孩子们得到的信号是“我是没有价值的,‘985’和‘211’才有价值”。但是我们先做自我觉察的话,就给自己和孩子多了一个机会,看一看根本的问题在哪里,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当我们有了这个觉察之后,我们回过头,用刚才的内在安全感模型来检视一下,在我们早期的依恋关系里有什么创伤。我这本书里有一些练习,帮助爸爸妈妈们去检查自己跟最重要的抚养人之间发生过什么让自己至今都难以释怀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片段往往会迁延到自己跟孩子的关系里来,那有的妈妈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就哭了。我提到母亲这个词,让大家写出内心的感受。我们看到的80%的词汇并不是有关温暖和爱的,而是紧张、恐惧、自责、内疚、不安,甚至还有耻辱感、羞耻感。带着这些过往没有被厘清的故事,我们回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里,就可能会产生投射。很多妈妈这么讲:“我其实从小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能做像我妈妈这样的妈妈。”但当自己真的做了妈妈之后,会发觉:“哎呀,我怎么又变成那个样子了呢!”这是第二步,就是我们要找到过往最伤痛的事情,然后去面对它。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处理不好,那就要找专业人士一起来帮助。这是第二步可以做的。
很多爸爸在吼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但实际上,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前提:所有的愤怒都来自恐惧。
在上海的地铁站,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丢了,爸爸非常着急,大声地喊。正好我也在等地铁,这个时候,幸好工作人员找到了孩子,就把他带到了父亲面前。因为人很多,那个孩子很不容易,满脸的委屈,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正想向爸爸扑过来的时候,爸爸一脚就踢到他的膝盖上。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扶着,孩子就倒下去了。其实很多父亲母亲,当他们内心极度恐惧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不是讲“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而是“你为什么这样,你又给我添了麻烦,我真的很生气”。所以孩子在那一刻,他读到的不是父亲对我的爱。
但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没有长大,没有处理好安全感的问题,只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导致孩子也没有建立安全感。很快,孩子也长大了,也变成父母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家族无意识就开始了。
接下来,其实是一个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跟孩子的互动里面,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挑战和课题,比如说你讲到的写作业的问题。在现实层面上,我们肉眼可见的就是情绪管理。我讲讲自己用到的一个方法。在孩子小时候,我也要陪写作业,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会用手去跟她比划,我说:“圆子,妈妈的火已经到这里了(比划到头顶),现在我得先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那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每当我讲这句话,她就会认真地看着我,然后我就会离开。因为我知道,我再待在那里,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多数的妈妈一样,说不定我也要吼,而我知道吼是没有用的。那怎么办?我一定要先对我自己的情绪负责。
假设我感觉到火气真的上来了,我最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打开水龙头,先用水冲冲手心。因为我很喜欢水,很喜欢这种跟水互动的感觉,这是一个现实的办法。我很喜欢品香,出来以后会做的事情是燃一支香,然后给自己泡一杯茶。我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并且给孩子一个机会。也就是我说的第二句话,叫作“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其实我不太陪孩子写作业,有的时候是因为老师有作业给我们,要求我们坐在那个地方,但是我又想把主动权交还给她,所以我得先离开一下。离开之后,让她自己像刚才那句话一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去完成一些事,然后我再回来。因此,我所说的处理情绪可能不是针对情绪本身,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是一个方法,就是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地跟孩子说话。还有别的方法吗?比如说读书,其实这是一个内在智慧养成的过程。我每读一本我喜欢的书,都是在跟作者交流。哪怕跨越很多的时代,但你会感觉到灵魂是相通的,是可以对话的,那个对话是对我们灵性层面的提醒。
小结: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专业梳理,前面谈的是从生理的层面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然后从心理的层面,再是从社会关系的互动层面,那么最深层的部分是灵性或者叫作慧性,是那个智慧的我的养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