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路行万里||典籍叙事里的扁鹊

路行万里||典籍叙事里的扁鹊

作者: 闹闹姥爷 | 来源:发表于2024-02-28 08:49 被阅读0次

典籍叙事里的扁鹊


张范津

扁鹊乃一代名医、神医,其历史定位古今共识,不能否认也无法否认。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列《扁鹊传》,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批进入正史的医生。出于对病痛的恐惧,对病因的无知,对好医生的渴望,更出于对扁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敬仰,后人为其建祠立庙以表纪念,这是扁鹊作为伟大医学家应得之殊荣。

然而翻阅典籍却发现,典籍叙事里的扁鹊却是另外一般形象。其记载多为官宦间游走、帝王家叙谈之事,且往往始于医病,归于政道,哲理和政论的含义远胜于医道,总有医药味不浓,政治味颇丰的感觉。似乎扁鹊不是一位身怀绝技,医术超群的医生,更像是个政治智慧相当了的的智谋之士。

且听《史记·扁鹊传》的讲述。某年月日时,或闹市人烟之中,或江河湖海之畔,或险滩荒漠之上,一家旅舍里,年轻的扁鹊正在兢兢业业的打理着这爿客店,做着他的客店主管。于其时也,一旅人挑帘而入,只见此人粗布葛衣,低调隐忍,无任何异像可言,而当扁鹊与其偶尔相视时,却在他双目张合间发现了那丝难以察觉的奇异之资。传书记曰“扁鹊独奇之”,于是“常谨遇之”。扁鹊对自己心目中的这位“奇人”“高人”礼遇有加、厚待异常,竟“出入十余年”而不改。此人便是后来扁鹊的师傅,身怀绝顶医术的长桑君。旅舍住宿者非此一人,而服务人员也绝非扁鹊自己,但只有扁鹊“独奇之”,这里一个“独”字凸显了年轻扁鹊如炬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在来来去去的十余年中,他们完成了相互间的判断、考察,终于,在某一天长桑君悄悄将所藏医药秘方和所握治病医术悉数授之,“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按照长桑君给出的用药“疗程”敬服其“药”后,扁鹊竟奇迹般产生了透视能力,既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而且诊视疾病时,在佯装切脉间,还能把病人五脏六腑的疾病看的一清二楚。

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扁鹊依靠自己的远见和坚持终于完成了由客舍舍长到一代名医的华丽转身。这是作为医学家扁鹊的亮相之端,也是他独到智谋的显露之始。

出道即巅峰,明日犹可待。扁鹊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又有“随俗为变”的灵活,他总是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医治重点和范围。在邯郸,闻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妇科医生;过洛阳,闻知周人敬重老人,就做专治耳目痹症的医生;入咸阳,闻知秦人喜爱孩子,就做儿科医生。抓主要矛盾,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需,在医治个体的同时,还赢得了百姓。这些事例既突出了扁鹊的医术医德,更彰显了他的人生智慧、政治韬略。

再看成书于战国末期至秦楚之际的《鹖冠子》所记载的扁鹊。

一日风和日丽,闲暇下来的赵武灵王之孙卓襄王与朝中智慧老臣庞暖在宫中开始了他们之间久违的“邯郸对”。

卓襄王问庞暖“一国之君又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呢?”

“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庞暖顾左右而言他,竟给他讲起了扁鹊。

当年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告曰:我大哥的医术最高,善治未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能发现并加以疗治,但一般人却不知道他已替人铲除了病因,所以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里人知道。二哥的医术次之,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便发现并治愈,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疗轻微的小病,所以名气只及本乡之内。我的医术最差,治已病之病,待病情严重时才能发现,而此时不得不用做手术、针刺放血、猛药调治的方法治疗,由于动静大,效果显,所以我的名气反而最大,竟闻及诸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扁鹊以病论理,以医论道,以事论世,娓娓道来。在看似不经意的趣谈妙语中,悄悄的植入了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的治国理念,医道的皮囊掩盖了浓浓的“政治”。还有《韩非子》《扁鹊传》中“扁鹊见蔡桓公(齐桓侯)”寓言般的的故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扁鹊无疑就是赵、魏、蔡、齐的帝师了。

汉刘向纂集的记录战国时期众谋策者“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谋扶急持倾”之“策谋”的《战国策》中所记述的扁鹊,则显然不是以医者面目治病,而是以谋策之士身份醒人的,因此他放下矜持,没有含蓄,对时弊败俗进行的是赤裸的直斥,对执政之理展开的是直接的宣讲。

扁鹊来到秦国为武王治病,当望闻问切判断周祥欲为其疗治时,岂料武王身边的人却七嘴八舌起来,“大王的病,跟耳朵有关,跟眼睛也有关,很不好治,如果治不好反而会影响听力和视力。”众人一席话说的武王没了主意。扁鹊听后愤然将手中砭石(用以治病的石质器械)摔掉,气冲冲地说:“大王让明白人来做事,却又听信糊涂之人的说三道四。国家大事如果也这样办,秦国就会亡在您手里的。”这里扁鹊既没讲他治疗的思路,也没象对待蔡桓公那样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的后果,而是直言不讳,以治病喻治国治政,俨然一位精通治国理政之道的政治家。

以自身所为示范政治,以医理医道暗喻政治,以治病疗伤宣讲政治,直至参与“治病赵简子”的策划,踏入赵简子的政治核心圈子,扁鹊又得心应手的玩儿起了政治。

春秋末期,晋献公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因此,“晋无公族”,致使“诸大夫强而公族弱”,外卿大夫得势。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把持国政后便欲作他图。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没有盲目鼓噪,而是以便于时人接受的方式悄悄展开了舆论的暗战,暗中策划配合者便是扁鹊。对此《史记·扁鹊传》作了如此记述。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经过一番检查后,扁鹊说“血脉调理如常,并无病灶”。说到这里,作为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再往下本该讲病理,论诊治,但扁鹊却话锋一转竟违背自己“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基本原则,行起了巫医之为。他说秦穆公过去也得过这样的病,七天才醒,醒后他告诉近臣说自己上天庭走了一趟,因生活得特别高兴,所以晚回来了几天。在天庭,天帝告诉他“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之后,上天所预言的这些事,后来都一一应验了。今天“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闲(病愈),闲必有言也”。果然不出扁鹊“所料”,二日半简子便醒了,醒后说我见了天帝,非常高兴,天帝告诉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国人知道,此言尽管出自赵简子之口,但这是代天之言,加之名医作证,因此人们深信不疑,并广为传播,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舆论基础。对于扁鹊的密切配合,赵简子“朕心甚慰”,为感谢他“治病”之功,以东阳之地四万亩田赐之。

赵简子舆论先行,之后伺机而动。在晋卿内讧中于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大败范氏、中行氏,扩大了封地,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后其子赵襄子承父业,联合韩、魏两家,以知伯太强,合力图之,于衰公四年(公元前453年)共杀知伯,尽并其地。到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接受了分晋现实,正式承认了三国的存在,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此番操作,虽人不知鬼不觉,但欺人欺世难欺天,嘉靖年间南宫县宰叶恒嵩便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扁鹊虽以医闻名于世,乃春秋之智谋士也,简子以晋阳甲灭二卿,志欲图晋,知扁鹊为国人所重,故传与蜜意,使为大言,神其事,以愚众心,且援秦穆公为之左,验则其意,断可识矣,致帝命非神物也。亦董安于(赵简子心腹家臣)辈之术耳。赐扁鹊田四万亩,非报其治病之力,或赏其开国之功也,英雄之欺天下后世类如此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回顾赵国从无到有的历史,神医扁鹊功不可没,于是赵人便在其所赐之地建庙纪念。

由此可见,扁鹊庙未必都为医神而建,亦有为政神而谋者也。

        2023年5月25日

相关文章

  • 《青灯行 万里路》

    文 |晨妤儿 我心在等待轮回的故事 九重天三河引魂 点 幽冥青灯一盏 过 长长的黑夜路 拂 春风东去,雪满伤身 夜...

  • 实践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 行和知,知和行。 行中知,知中行。

  •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

  • 五一小长假,不如带上孩子去“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是多去游历与亲身体验,通过“行”来获得丰富的阅历。“行万里路”不等于旅游,但旅游一...

  • 行万里路-北京行

    去北京,一直是爸爸妈妈心目中的一个梦想。带爸爸妈妈去北京,渐渐的也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虽然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但因...

  • 路行万里,不问归期?

    注定无缘,却苦苦在思念的泥淖中挣扎,一句今夜想你,路行千里,不问归期? 注定结局,却恋恋不舍的原地徘徊,...

  • 是狼是狗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万里吃屎。吃肉吃屎,和你走哪条路,走多远路,无关。

  • 笑话一箩筐(2)

    行万里路: A:你别死读书了! B:? A:还不如和我一起带这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B:瞎说行万里,带书不看...

  • 学习感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基于PPS衍‎生...

  • 活着,就得走心

    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20岁以前,我们在努力读书,往往是在那之后,我们才开始真正的行万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路行万里||典籍叙事里的扁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hc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