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点,这里指人在行为上会对某个参照点产生依赖,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行为经济学家特伦斯·奥丁用一些个人账户里面的数据做过研究,发现那些盈利就被卖掉的股票,后来的收益比正常股票要高出大概2.35%左右,而那些因为亏钱而继续持有的股票,后来的收益要比正常股票要低1.06%左右的收益。
这个例子中的参照点就是盈亏点,大部分人习惯用自己当初投资时的本金作为参考点,于是当整体低于本金时就意识到亏损,就会长期持有;当整体高于本金时就意识到盈利,就会平仓。
这个操作并不违反逻辑,亏损了希望能回本,赚钱了希望获利了结,通俗点讲就是趋利避害,是人类几千年演化过来的生存本能。
但例子中的统计数据想告诉我们,这样操作在当代的投资市场上是很难赚到钱的,因为这样操作其实是被参照点控制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把那些不赚钱的股票拿到了最后,而把那些赚钱的股票早早的卖了。
参照点依赖还有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就是讨论投资中上涨和下跌的关系。
比如,1笔10万元的投资,亏损50%之后,需要涨多少才能回本?
有人会说,涨50%就可以回本了。
还有人说,10万元亏损50%之后,要想回本就得再涨100%。
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
这里的差异不在算法,而在参照点,第一种结论是拿10万作为参照点,亏了5万之后,还依然认为自己有10万,那么10万的50%就等于5万,所以,会说涨50%就可以回本。
第二种结论是拿5万作为参照点,因为亏了5万之后,本金就还剩5万,在5万的基础上要想回本,就要再涨100%才可以。
显然,第二种结论是对的,第一种结论是受到参照点依赖的影响。
这里再结合开篇的例子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假如我们持有的某只股票亏损了一半,按上面的算法,需要等这只股票上涨100%才能回本,这样的股票还值得等吗?
第二个,假如我们持有的某只股票已经盈利5万,它再盈利5万会很难吗?这里简单算下,假如是10万的投资,要变成15万,需要上涨了50%,从15万再到20万,需要上涨33%。
我们发现,同样是赚5万,在以15万为参照点后,再赚5万需要的收益率就不是50%,而是33%。
由此可见,在投资中,参照点对我们如何看待亏损与盈利是有很大影响,当我们意识到参照点的存在后,就能总结出两个现象,第一个,投资中,我们容易高估好股票的收益难度,同时低估了差股票的收益易度。
第二个,投资中的上涨和下跌其实是不对等的。投资一旦获利,我们再创造同样利润时,所需要的收益率会降低,但如果亏损,本金减少,我们再创造同样利润时,就需要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实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经验的投资人会说,先学会不亏钱,再去学赚钱,因为不亏钱谈的收益率和亏了钱谈的收益率并不一样,且前者的实现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