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11-16 04:40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原文阅读】

祈父,予王之爪牙。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

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

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参考】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字词注释】

(1)祈(qí)父(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

(2)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

(3)恤(xù):忧愁。

(4)靡(mǐ)所:没有处所。

(5)爪士:即爪牙之士。

(6)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

(7)亶(dǎn):确实。

(8)聪:听觉灵敏。

(9)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

(10)“饔(yōng):熟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

        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它写了一件惊人的大事情,就是边疆上打了大败仗,败兵跑回国都来,找到最高长官,要求给他们落实政策。他们找的官员是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三军总司令兼国防部部长。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  “祈父”是周朝的士兵对大司马的尊称。祁通“圻”,就是国家的边境;“父”读音fǔ,通“甫”,男子的美称。既是尊重,还有亲切感,但并不是正式称呼。“王之爪牙”“王之爪士”都是指国王的近卫部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央警卫团的官兵。

      看来,这个跑去上诉的人和大司马关系还是比较近的,他直接叫住最高首长说话,连诉苦带质问: 大司马,为什么把我弄到这么愁苦的境地——连住处都没有了,四处申诉还没人理睬,这要到什么时候才有个完?

        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

        最后这句就是说:我家里头还有老妈,我没有钱奉养她老人家,她只好去帮人煮饭。这个尸不是指尸体,其本义是祭祀先人时那个扮演逝者的人,这里是掌管、负责之意;饔是熟食或早饭;尸饔就是做饭。

        这首诗极其简练,并没有什么场面的描写,直接通过请愿士兵的申诉话语,反映了一场群体性事件,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是“以少少胜多多”。

      不要以为古时候老百姓都怕当官的,遇到事只有向当官的“跪求”。不是的。他被弄得困苦不堪的时候,一样要发怨气,士兵也可以质问国防部部长。何况这个兵哥哥又是当过王室禁卫军、见过世面的,觉得自己被搞成这个样子毫无道理,所以是理直气壮地质问。到最后,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这样的语气很有个性,成为这首小诗的鲜明特色。

        也有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祈父》学习的反思探讨】

      前面学过,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外交活动中,流行“赋诗断章”,它不在于讲《诗经》的某篇诗的原意是什么,而是在新的特定的环境中,恰当地运用某篇诗的某句话,起到某种画龙点睛的游说作用。

        据《左传·襄公十六年》记载:齐国侵伐鲁国,鲁国派叔孙豹到晋国求救,鲁国与晋国是盟国,晋国又是盟主。鲁国年年进贡,晋国有保护鲁国的责任。但晋人听了叔孙豹求救的陈词后,却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不想承担救援的责任与义务。

      叔孙豹于是去见中行献子,并赋《祈父》一诗,这当然有责备之意,那意思是说,晋国大盟主啊,你为何让鲁国陷于忧患,使我们得不到安宁?“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中行献子听后立即道歉:“偃知罪矣!”表示愿意救援鲁国。可见,一篇诗的力量有多大。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爪牙”一词在现代是个贬义词,是与“走狗”“鹰犬”差不多的一类词。但在古代,“爪牙”是个褒义词。猛兽通常以爪和牙进行防卫和搏击。因而古人将“爪牙”作为“勇武”的象征,出师打仗,军前大旗叫“牙旗”,军中发号施令都要在牙旗之下。军队也用“牙璋”作为信物,“牙璋”就是刻有兽牙形状的玉器,其功用有点像后世调兵的虎符。而文官公府也效法这一套,刻木为牙,立于公府门前,叫“牙门”,后来讹为“衙门”。从这些掌故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牙”近乎崇拜的态度。

      古人用象牙装饰在旗杆上。这一制度始于汉,张衡的《东京赋》中吟咏道:“戈矛若林,牙旗缤纷。”三国时期学者薛综注解说:“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后来牙旗逐渐从天子专用转而成为军营的大旗,“牙”也不再专限于象牙,别的猛兽的牙也可以装饰在旗上。牙旗是军营中最具权威性的旗帜,传达和听取号令的时候,一定要聚集在牙旗下。驻军时,主帅帐前要树牙旗以为军门,故称“牙门”。

        从隋唐时期开始,“牙门”一词的使用开始宽泛起来。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公牙”一条对此辨析道:“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修,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祃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

        据《宋史·礼志二十四》载:“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只用羊和猪祭祀称“少牢”。祭祀完之后,士卒分食牲肉,故称“牙祭”或“打牙祭”。这才是“打牙祭”一词的真正出处。

参考资料:

《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许晖,青岛出版社,2018年5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原文阅读】 祈父,予王之爪牙。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 诗经·小雅·祈父

    祈父先秦:佚名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

  • 练字第124日,小雅·鹤鸣+祈父

    练字第124日,小雅·鹤鸣 练字第124日,小雅·祈父

  • 191 小楷抄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祈父

    小雅·祈父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小雅·祈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

  • 诗经抄写200〔小雅·祈父〕

    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

  • 2019-04-01

    晨练第541天:50个仰卧起坐➕七脉轮呼吸 读经第421天: 诗经·小雅·祈父 这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

  • 2022-07-09小雅·祈父

    《小雅·祈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的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对祈父(...

  • 《诗经》每日读之“小雅•祈父”(185)

    【原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

  • 《诗经》185.小雅•鸿雁之什•祈父

    《祈父》是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被祈父远征戍边,久役难归,怨而作此诗,抒发...

  • 《小雅·祈父》:书面语言温文尔雅的生命力

    《小雅·祈父》:书面语言温文尔雅的生命力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185篇《小雅  祈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js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