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会上,有同学提出,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没必要用语言把他的情绪描述出来帮助孩子识别他自己的情绪,语言苍白,不如直接提出方案落实到行动,孩子自然在行动中就把情绪问题解决了。
比如,课上说到的,孩子回家很失落地说,妈妈,我今天打了一下午篮球一个球也没投中,哎。妈妈说咱们现在再去玩一会儿,然后妈妈故意让着孩子,孩子从投中篮球中找回了成就感。这件事完美解决。
中间省掉了积极倾听的沟通过程。
我认为这一步是不该省的。除非孩子缄默不语,想一个人静静,此时父母只需默默陪伴。但,孩子说出那句吐槽的话,本意就是想要对父母倾诉。
1,识别情绪才能理解情绪,再才能管理情绪。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最终是希望他能培养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首先第一步就是我们需要引导、帮助他识别、认识自己的情绪。所以,语言引导是必要的。
2,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部件之一。同理心为孩子将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孩子同理心的培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前提是必须从父母身上感受到同理心。也就是,只有我们能做到同理孩子,孩子才能从我们身上学会同理别人。也就是父母的榜样作用。所以,在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积极倾听,用语言描述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同理心非常必要。
3,强烈的情绪是内心重要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但又无力描述这些需求时发出的求助信号。孩子发出情绪吐槽的求助信号,传到父母这里,如果没有父母在语言上的解码,而直接付诸帮助孩子的行动,父母很容易误读孩子的需求。你以为你给的是对的,但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这是为人父母的自负,夸张点说也是爱的绑架。
4,没有积极倾听的过程,直接给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越俎代庖,代替他解决问题,孩子会认为你不相信他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这个标题换个角度也就是讨论,亲子沟通到底重不重要?语言与行动哪个更重要?问问自己,被人打一巴掌和被人贬损哪个更不好受?听到一句我爱你和得到一个拥抱哪个更幸福?-其实语言和行动都很重要。不过有时,语言却有比行动更大的威力。
题外话。
一个人承认自己错了需要太大的勇气,所以我们总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模式,不愿承认自己错了。只有放下身段,重新怀有开放的心态和成长型思维,用好奇心去接触新的东西,才能不断进步。
妹妹前几天对读书会提出质疑,说书上的跟实际不挂钩,其实解决不了多少育儿的实际问题。我指着身后一排育儿书籍问她,你看过几本?她就沉默了。只有接触才会有深入,才会有鉴别。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自以为是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应该改成开放改革才对。先有开放,才会有改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