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悲歌
lyz
——读《沙乡年鉴》有感
正值新年,团圆的日子。乡下家中,众人围炉夜话,一派安宁祥和。
望着餐桌上各种肉类食物,尽享“年味”之际,我回想起刚刚在桌边翻动的书。
“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
而我,会去把这桌上的食物,和野地里憨厚的老牛,荒草中觅食的山羊联系吗?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两者是没甚关联的个体。牛就是牛,是动物,是在童话里会说话的情感体。而牛肉,似乎成了另一种事物。若不是想起这本书,我就不会去想它们间的联系。
我有些惊诧,停下筷子。显然,我已深陷“精神上的危险”中。仔细想想,我想到“早餐”,肯定首先联想到“早餐店”“速冻食品”“电磁炉”等,而不是出产粮食的一方土地。
也许,我们应该用心感悟生活,自然中的生活,而不是一味追求简洁的城市化生活。
哥哥瞥了眼愣神的我,轻推我一把说:“怎么不吃了?等下可就没东西吃了。”
我呆呆地说:“哥,你用心感受过自然吗?我感觉,很多熟悉的事物都在横流物欲中渐行渐远。”
哥哥盯着我,好半天:“是不是你们老师布置了什么自然辩证的作业?”
“没,随便想想。”
“哦。”哥哥舒了一口气,“那就专心吃饭,别想不切实际的。想这类问题都是为完成大学教授的作业,你还没呢。”
我重新拿起筷子,心里却有点失落。因为没能得到想要的回答,更因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哥哥想这种问题,也只是为了作业。那应该真没几个人会关注了。
没有了吗?还是有的。十九世纪,利奥波德,在心爱的野地里,静静感受,用心聆听,小心地记录了一个沙乡的年鉴。这里,微风拂过北美白杨树林,昏黄日光从山坡小河上洒下来,倾泻在金黄的沙丘上……
尤其是,那关于“葶苈”的描写,让我为之动容。
“每个人都渴望春天,但对于眼睛总爱向上翘的人来说,他是永远也发现不了像葶苈这样的小花。”
“葶……苈?”我喃喃咀嚼着这个陌生的名词。
只言片语中,利奥波德执着的身影,刻在我的脑海里。他真正沉浸在广袤自然中,以赤诚之心对待自然。
因而,有了山丘上的小鹿,有了偷偷躲藏的麝鼠,有了可爱的葶苈,有了《沙乡年鉴》。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工业鼎盛的时期。工业改变了整个世界,也导致许多农场庄园荒芜。而利奥波德,成了一名“逆行者”。在野地里,在土丘上,为挚爱的事,他操劳了一生。在他眼中,这方土地工业的痕迹明明越来越深,土地的声音明明越来越轻……可他,坚定地描绘美好,寻求自我。他是一个崇高的人。
可毕竟崇高的人很少,社会也是不可能倒退的。身处日新月异的今天,我想,没有人能舍弃现代化生活的舒适感,只会在接近城市,远离自然的路上越走越远。心中有时也会迸发出淳朴的热爱,但始终挡不住社会经济的发展。
《桃花源记》的讲解中也说,让社会倒退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土地,林地,野地,缓缓唱响了时代的悲歌。
我们已做不到,或不愿,去成为一个“利奥波德”式的,在自己痴心的沙郡中让时光慢慢流泻的人。
我们只有,卸下心中的负担,用心参与大自然,朴实地融入大自然,在历史年轮缓缓转过之前,靠近它一点,再靠近它一点。
放下筷子,眼前的酒席逐渐模糊。我的视线透过厚厚的玻璃窗。望向附近的田野,还有远方的山峦。黑夜已至,有些不清晰,但我仍能感受到朴实的召唤。
也许,在用心融入自然天地的过程中,我们会蓦然发现,思考:
“历史走过的路,真的会消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