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妹妹家、老家来回奔走,身体总是嗜睡,趁清醒且空闲了,整理一些很久以来囤积未表达的想法。
1、
在修行的路上,闻思修是绝对必要且重要的。
但懂得多了要警惕利用知识来证明自己的博学多闻,警惕将真理作为标准用来评判他人,更要警惕对理论的迷恋胜过于实践。
2、
在我走过的许多弯路里,前面三种需要警惕的错误,我都犯过,当时太急于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这所有的错误,都比不过我在不了解佛学的历史与发展、佛经的来源与用途的基础上,就急吼吼地想要证悟空性带来的痛苦。
那次错误,是因否定与压抑头脑的疑惑与求知欲而走的弯路。
3、
可见知识理论作为指月之手而存在的重要性。
学习之心与搞清楚到底为什么的心是非常可贵的,并不像某些修行老师强调的知识不重要,最好你什么书都别去读,彻底摒弃分析与判断,这样你才会很好骗而已。
头脑的确是证悟的障碍,但知识却是证悟的好帮手。
当知识成为障碍,是因为对他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都不透彻。如同我当初对证悟空性的执着,是因为不了解佛陀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
头脑所有的偏见都是因为缺乏正知正见。
4、
在这样的末法时代,爱与信念的力量被削弱、被怀疑,人的修行根器被拉低,对上师的奉爱与臣服很难普及到底,搞不好就成了迷信与盲信。
另一个,古代的修行者们被师父棒喝、痛骂,还能当下桶底脱落,契入空性,那是因为当时求师不易,求道更难,他们往往经历了千辛万苦,所以才悟得彻底。而现代人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身心都如同温室花朵养尊处优,不仅对老师的需求变小,且疑心、玻璃心、傲慢之心难除,一个又打又骂的老师,会把人赶走。
5、
修行要走向一个平衡,这其中就包括脑与心的平衡,知与行的平衡。
在抵达这个平衡之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品质用来应付书籍、课程、老师是极好的。灵活地运用他们,但不被他们所束缚。
但往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会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以至于迷失方向,这时又能体现出明师的重要性。
如果遇不到好老师,最好是不断自我觉察与了解,便能根据当下遇到的问题困境寻找合适的指点,来打通自己的盲点与卡点。
6、
人的意识进化之旅,就像我女儿玩的那一千片拼图。
每个人从哪片开始拼,下一片是哪个,又在哪一片最后收尾,都是无法预料,也没有统一标准的。
唯一的标准是,你必须开始拼(行动),并寻找下一片小拼块(求知),看看哪一片是刚好与你目前的拼图状况能产生连接的。
也许某一块看起来是如此拥有“利用价值”,但却不属于你当下的需要,无法解决你当下的问题,那就是“垃圾”,应果断放下另寻新欢。
7、
所以,别害怕错过什么,别用匮乏之心去攀缘某些老师、知识与课程,尤其是那种吓唬你:你不来就错过了一百万,你没有福报的……
当然,在自我完整的道路上,可以不断尝试下一块,直到合适的出现。一时找不到,就停一停。实际上,当你不带着恐惧疯狂抓取,那一张对的拼块会不经意地出现。
就这样,不疾不徐,稳稳地走好每一步,用已经拥有的,去连接刚好需要的,不贪婪,不囤积,内在的意识之旅必将越来越完善与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