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听闻儿时的一位朋友职场遇到了挫折,一时想不通喝了农药,所幸及时被抢救了过来,我想将余华的《活着》赠与她:富贵那么惨都挺了过来,你有他惨吗?没有他惨的话就请好好活着!
以前从未写过书评,只是在看书的时候,看到哪一部分,深有感触,就会因地制宜地用铅笔写上一段,以至于通读完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翻翻到处都是零散的笔记。虽记得满满的,但又像是散落于每个章节中的无数珍珠,缺少一根线来串起来,否则再好看也只是珍珠而不是项链。
其实说书评,谈不上书评,只是个人心得,因为资历不够,所谓资历不是个人的身份高低,而是经历的丰富与否,经历的多了,学识渊博了,也就有了去品评的资格。
一、大概的内容
其实我的记性非常不好,看完一本书,过不了多久会经常性地忘掉大量的内容,鉴于以后方便我回顾,我先把大体内容做一赘述:
《活着》,通过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叙述,讲述了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嗜赌成性,败尽家产后气死父亲,成为了佃农。后又被抓壮丁卷入解放战争,凭借顽强的意志,活下来回到家乡,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母亲、儿女、妻子、女婿、孙子接连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二、个人对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读完《活着》的第一感受是“心酸”,就像被人用针头在心间猛戳了一下,不是钻心的疼,而是泄完气后侵袭而来的空虚与失落感。就像是有一阵子,我早上从床上睁开眼,猛烈的阳光钻进我的眼睛,当我打算随手挥起枕头什么的以示反抗的时候,却发现拳头怎么也攥不紧,如果命运是一束光,一定是清晨闯进窗户的那一束光,它向我射来,我却无可奈何。
中国古代有四喜四悲,四喜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悲则为: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少子无良师。
富贵的一生四悲占了三样,算是悲中至悲,悲到已经无法再悲的地步,大概养尊处优的我们一辈子也无法体会那种痛苦,试想一下,你拥有高学历、高工资、又和高颜值的女神结婚有多么高兴,反观之,富贵就有多么痛苦。
富贵的悲惨源于命运,源于那个他无力左右的时代,也就是说他的悲剧是一种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必然。
富贵之所以得以活下去是因为他的乐观,《活着》里从未有过关于富贵抱怨生活的描写,反倒是父亲面对将家产败落一空的富贵时说的那句,“鸡养大了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养大了变成了牛,徐家就又有钱了。”成了富贵一生的座右铭。富贵乐观地认为龙二是去替自己死的,以及当年在解放战争时期自己也本不该活下来,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富贵更加去相信命运给予他的使命就是好好地活下去,更加相信自己的生,其实是一个个至亲的人用死交换来的,他要替他们活着。
死了简单,活着不易,死去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将所有痛苦、罪过、救赎都扔给活着的人。
书中让我最为触动的是家珍临走前对富贵说的那句话,
“凤霞,有庆都死在了我的前头,我的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做成这样我也该知足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应是人生的一大悲事,但在行将死去的家珍心里却是一种极好的慰藉,这与庄子的妻子去世,庄子不哭反倒大笑有异曲同工之处,哲理是一个很缥缈的词汇,当你经历多了,豁达了,透彻了,也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哲理。
三、本书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我很佩服余华的文字功底,这在《活着》这本书表现得格外明显,可谓是字字珠玑,没有一字一句可以当作赘余删除掉,就像是站在大卫的雕塑面前,不禁发出赞叹,面前的这个男人,肉里是骨,骨里是髓,一丝一毫都不可缺,完美得简直不可思议。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算是对《活着》主题的高度总结,也正是我们应该从这本书中学到的哲理。
说通俗点,就是热爱生命,好好活着。
人活着要有尊严,但前提是人要活着,活着并不等于“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活着才有了希望,包括赢得事业、爱情以及尊严。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书的感受,若本书也曾感动过你或者哪本书你想推荐给我,请别吝惜流量,评论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