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唐诗五十讲》
![](https://img.haomeiwen.com/i4596333/feaa3cd70d8eff01.jpg)
1 我们会在某个时间特别钟爱某一首诗,也许不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那首诗的发生场景和千年之后的某个场景重合在一起,诗人用我们无力做出的表达唤起了我们深刻的共鸣。
2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深深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即:一切对你来说都是达成某个具体目标的工具。
一个人如果常年生活在工具化的心态里,一定会面目可憎、一脸俗气,连他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时候,就有必要换到一个陌生的场景。
即便那里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因为陌生的环境总会让人对生活拉开审美距离。
当你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上,你并不知道每一条路通往何方,也并不急着赶路。这就意味着,这个路口对你来说并不是通往某个目标的工具。这样的话,就算走错了路你也不会生气,只会用悠然的心态欣赏街景。步子快一点或慢一点都无妨,因为没有了目标,就不需要执行力;而不需要执行力,当然就不需要苛刻的时间表。
今天的很多人之所以把旅行搞得很疲倦,也不觉得有任何审美体验,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自己和环境拉开足够的审美距离。
\拉开距离,不去想功用,就是单纯的走走看看。
不用每天忙于洗菜做饭拖地收拾,只需要填饱肚子,然后不停的逛逛逛,或是发呆,或是在青山白云的陪伴下、在绿水潺潺的萦绕中,沉浸进去,将自己化作云、雨、花、叶,甚至水汽,与周围的环境同呼吸共命运。
3 爱慕可以帮人拉开审美距离,而婚姻生活是工具化的。工具化一定意味着零距离,零距离一定会让美感消失。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很多的舒适与惬意,可以沉浸在喜欢的氛围里做喜欢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美吧。
4 最好的审美距离不但要“远”,还要“高”。在俯瞰的视角下,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了。或是物理空间的俯瞰,或是心理上的俯瞰,都会带来距离,带来美感。
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就像你所在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街道和房子一样,而诗歌语言运用了倒装、比喻、押韵等等修辞技巧,形成一种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的新语言。
这就让原有的空间关系突然消失了,而新语言带来的新视角给它们赋予了一整套全新的空间关系,这种由距离带来的陌生感产生了美。
5 “诗”和“远方”从“登高”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回事,所以它们才能成双成对。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难理解诗歌之美,也不能领会旅行的意义。
诗的语言,一定要和日常语言泾渭分明。
以登高为主题的诗给我们拉开了双重的审美距离。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既不登高甚至从不旅行,也缺乏对诗歌的感受力,那么他的嘴脸就容易显得俗气。从美学角度定义俗气,就是人和现实生活拉不开距离,一切所想所做都是工具化的。
俗气往往意味着脚踏实地的生活,做一切事都追求性价比。但为什么我们不喜欢俗气的嘴脸呢?这是因为俗气的人生会把人的动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坐拥金山也活不出高级感来。
高级感总是和实用性背道而驰的,登高也是一样,攀登的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制高点,也是精神意义上的高级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