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
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然后打开书去体悟别人的想法和经历。
《父母的格局》杨澜推荐,曾经对亲子教育专家Jane一无所知,但是在与书本接触倾听Jane的讲述过程中,我似乎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她,和我一样,有着一个想要改变中国家庭育儿观念的理想,并逐步实现中。
我,和她一样,有着一个想要改变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梦想,在开始中。
中国家庭教育依然还处于早期阶段,太多的父母在无知无畏中当了父母。
如果能刷到这篇文章的伙伴,一定是有觉知的,太棒了,你是可以成为优秀父母的人儿。
大部分的职业都需要考证上岗,而父母这一份职业却不需要,只能靠我们自己自学成才咯
对于孩子是什么样的个体,父母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没当父母前,我们可能都没有清晰地思考过,
但现在也不迟,这本书给不了你非常具体的方法,不过在大方向上给予了明确的指点,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认知。
不是孩子在田地里散养耍耍就好,也不是抓在家里紧盯学习即可。
当我们的教育还在谈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时候,Jane重视的是孩子的环境教育,孩子的闲暇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我所归类,阅读、游戏、家庭手工等都属于家庭教育)你若不读书,你怎会想到这些大方向呢?
只有通过书籍的传递,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教养方式,结合自己家庭,形成适合咱家的育儿方式。
有看到博主说不推荐本书,不适合国内为房贷、车贷工作压力背负太多的家庭,且觉得书中的国际化生活世界化体验国内的家庭根本实现不了,但我们不是通过书本复制家庭教育,只是通过书本拓展认知,学习了解我没想到的,学习了解别人成功的,借鉴,而不是照搬。拿来主义不可有,学习借鉴可取,他们去非洲远行,我们可以国内带孩子去山区体验;他们去国外夏令营,我们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机构;他们让孩子十岁独自飞纽约,我们可以让孩子独自公交车去熟人朋友家……重点是在这种方式中可以给到孩子的经历阅历,这些需要我们这些家长思考。
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他们也不属于我们,他们属于他们自己。
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梦想想法塞给他们,而是要陪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各种想法。
杨澜老师在序言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应邀灌输给他们的东西,而是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活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