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庚子大难、庚子赔款之后,清朝政府完全变成了西方烈强的走狗政府。慈禧太后曾说,从今往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意思就是说,要尽量拿中国的好东西去讨西方烈强的欢心。面对这样一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中国人怎么可能忍受?因此有一批志士仁人豁出命来也要把清朝政府给推翻,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
后来有学者将辛亥革命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革命理论鼓吹期,后期为革命实践期。19岁的重庆青年邹容写出了《革命军》,国学大师章太炎为这本书作序。《革命军》一经出版,便立即不胫而走,随后一版再版,广为传播。《革命军》激发人们斗志,鼓励人们起来闹革命,而这一切自然会激怒清朝政府。后来邹容和章太炎双双被捕,邹容牺牲在狱中,年仅20岁。
湖南革命家陈天华也写了两本革命小册子《猛回头》、《警世钟》,号召人们参加革命。陈天华的语言通俗易懂,因此这两本书不仅在城市、在知识分子间传播,在乡下、在普通百姓之间也能传播。甚至有人将书里的内容编成歌本,唱出来,唱者怒发冲冠,听者热血沸腾,由此可见、陈天华的革命理论及思想影响极大。
后来在日本,为了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 学生规则》,陈天华蹈海自杀,以此唤醒同胞,时年30岁。1906年,陈天华的灵柩运回湖南,在革命党人的组织下,公葬于岳麓山。公葬那天,长沙全城学生不顾当局阻挠,一致罢课。他们穿着洁白的素衣,高唱哀歌,举行葬礼。一万多人的送葬队伍,分别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横渡湘江,绵延数十里。
随着革命思潮日益传播,国内纷纷建立了一些秘密的革命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的光复会,另外孙中山先生还在国外成立了兴中会。孙中山原名孙文,早些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迫流亡海外。流亡日本的时候曾化名中山樵,中山为姓,樵为名,国内有人翻译他的革命著作,翻译时,误将中山二字连到孙字后面,便得孙中山,没想到从此孙中山这个名字就流传开来,大家反倒不太知道他原来的名字了。
当然无论是华兴会、光复会,还是兴中会,都只是地方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家在日本,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孙中山先生将此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革命思想有了,革命团体有了,政治纲领也有了。但反动的清朝政府不是革命党人喊几声,就会主动下台的,革命党人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大家一致决定用武装力量将清朝政府赶下台。
一开始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大家纷纷建议联系地方会党,利用会党的力量进行武装起义。所谓会党就是像武侠小说里提到的天地会、红灯会、白莲教那样,都是些民间的秘密组织,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光复会徐锡麟、秋瑾等人在安徽、浙江展开的武装起义都是从联络会党入手的。但会党组织性差,纪律性差,虽然对革命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终究成不了大气候。因此革命党人又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新军。
那么新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清朝政府自庚子大难、庚子赔款之后,也觉得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慈禧太后迫于无奈,也搞起了变法,史称新政,清政府想通过新政来挽救自己垂死的生命。新政里头有两样措施恰恰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这两样新政分别是:一、发展新式教育。清政府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在国内创立新式学堂,培养学出数百万计的新型知识分子,这批知识分子具有和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知识结构,自然倾向或易于倾向民主、共和的新制度,从而更易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训练新军。清政府培养出二三十万掌握新式武器的士兵,他们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和传统的的旧军不同,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革命党人利用这一条件,深入军旅,在新军中做工作。这些都是清政府没想到的,他们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呢。随后,安庆马炮营起义、广州新军起义,标志着新军这个君主的军队开始拒绝为君主效劳而成为革命的武装力量。
只是这些起义都失败了,徐锡麟牺牲了,秋瑾牺牲了,广州新军起义牺牲的革命党人更多,有人将烈士的遗骸收集起来,葬于广州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震动全国,半年后,武昌起义成功。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此编练新军,张之洞训练的新军素质自然不差,革命党人也看上这一点,早早的就有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深入湖北新军,细致而又周密地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军事方面,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此二武和张振武被称为“辛亥三武”),起义的总司令暂不确定,大家一致同意派人去上海同盟会总部邀请黄兴、宋教仁、谭人凤这些大领导来武汉主持大局,当时的意愿是希望黄兴来当总司令。
可是谭人凤没来,宋教仁没来,黄兴也没来,可能是之前的数十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特别是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造成七十二烈士英勇就义,革命党人损失惨重,导致对于武昌起义的信心不足,因此黄兴一再给大家带话,一定要准备充分,才能发动武装起义。其实,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真的很充分了,所有士兵严整以待,就等起义的号角吹响。
然而士兵们没等到大领导,却等来了一个又一个意外。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十四号内赶配炸药,其间有人进来,指间夹了一支卷烟,烟灰掉落,引起炸药爆炸,硝烟弥漫。孙武面部被炸伤,秘密去了医院。在场的人本想把重要文件和名册拿走,可管钥匙的人不在,柜子打不开,因而又在院子里洒煤油,准备放火烧,没想到冉冉升起的浓烟引来了租界巡捕,大家仓皇逃避。于是,起义用的旗帜、文告以及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全都落到巡捕手里。当然这些东西很快就到了清朝官吏手里。革命党人心里也清楚,如果敌人按花名册上的名单一一抓捕,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本来犹豫不决的蒋翊武决定不等黄兴到来,立刻起义。
可是起义的炮声还没响起,机关总部就被敌人包围了,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等重要的革命党人被捕,蒋翊武在慌乱中逃脱。10月10日凌晨,军营里传来了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死难的噩耗,同时也传来了敌人将“按名捕杀”的消息。情况十分危急!
但是敌人的残酷屠杀和疯狂镇压,并没有吓倒革命党人,反而激起了革命党人的愤怒和仇恨。虽然孙武受伤入院,领导机关也被敌人破坏,蒋翊武更不知去向,但各营的战士均同仇敌忾,怀着为烈士报仇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准备按时起义。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在本营作“首先发难”的准备,就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
10月10日,夜幕降临,第二排排长陶启胜领着护兵巡逻查哨,看见工程第八营士兵金兆龙、程正瀛持枪而待。这个素来仇视革命的排长大声斥问:“你们想干什么?”金兆龙语带双关:“准备不测。”陶启胜怒不可遏:“你想造反吗?”“反就反!你能怎么样?”一来二去,矛盾升级,陶启胜上前扼住金兆龙的手腕,命令护兵逮捕。金兆龙大喊:“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一旁的程正瀛当即举枪,狠狠地砸向陶启胜的脑袋,陶启胜疼痛难忍,抱头鼠窜,程正瀛怕他去告状,情急之下,开了一枪。就是这一枪,砰然一声,无意中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枪声!士兵们等待已久的枪声终于响了。枪声就是命令!各营的士兵纷纷哗然而起,按原先的计划进攻各自的目标。没想到真打起来还挺顺利的,很快士兵们就聚集到一起,准备攻打湖广总督府,用炮轰,狠狠地打,这可是清朝政府的象征,可是天黑了,看不见,而且起义的士兵都是普普通通的士兵,职位最高的也只不过是个排长,他们缺少指挥攻坚夺垒的军事知识和经历。在这种情况下,稍微优秀一点的队官吴兆麟被起义士兵拥戴为临时总指挥,负责主持攻夺总督府的任务。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是看不见打,这可怎么办呢?吴兆麟安排士兵们准备在总督府周围放火,放火之前,士兵们向当地商民解释,说放火是没办法的办法,不然看不见打,商民的一切损失,革命军一定赔偿。商民们一听,纷纷表示没关系,不要赔偿,尽管烧。不仅如此,商民们还纷纷提供洋油、布匹、棉花,帮助士兵们放火。这一烧,火光冲天,看见打了,总督府就这样被攻了下来。
次日清晨,武昌城全部由革命军占领。革命的旗帜,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武昌起义胜利。
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尽快建立革命政权。可是领导们一个都不在呀,士兵们没想到起义这么快就成功了,而且影响还这么大。怎么办呢?情急之下,大家想到了黎元洪。
黎元洪,湖北本地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得张之洞的赏识,在湖北参与训练新军,并且成了统领,先后三次被派往日本考察军事。黎元洪为人厚重,又熟悉军务,在湖北省内有些名望,但他思想保守,反对革命,和年轻人有代沟。
武昌起义的时候,黎元洪躲起来了,他不想参加革命,但也不想背叛清政府。没想到吴兆麟还是派人把他搜出来了,拥至楚望台,逼他当革命军政府的大都督。黎元洪固执地拒绝,士兵们拔刀相向,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发布告的时候,黎元洪拒绝在布告上签字,士兵们拿起笔替他签了一个黎字。就这样黎元洪是刀架在脖子上,当起了这个大都督。
黎元洪当大都督,起初态度一直暧昧,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黄兴的到来,他的心态渐渐改变,这到手的山芋,虽然烫,但也舍不得扔啊。黄兴来到武汉后,被任命为军事总司令,他积极布防,准备对抗前来镇压的清朝政府军。
武昌起义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就像一颗炸雷,炸响了全国,随后,短短50天内,就有14个省和上海先后脱离清朝政府,建立起军政府,这有点太快、太容易了。苏州独立时,为了表示象征意义,只命人用竹竿挑去了抚台衙门屋顶上的几片瓦。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吃早饭时,随意地翻看报纸,无意中看到武昌起义胜利的好消息的,激动不已,但又深感意外,他自己都说这胜利来得太快了,比他想象中的要快多了。自参加革命以来,孙中山基本上都在海外,在华侨中募集资金,用来作为起义的经费,而黄兴等人负责在国内领导起义。
1911年,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各省代表推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对于革命党人在南方闹出的这么大的动静,清朝政府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迅速派兵镇压,派往武汉三镇,镇压武昌起义的是北洋军。可是这支队伍以各种理由停滞不前,这就把清朝政府给急坏了,这都火烧眉毛了,你们还磨磨唧唧的,咋办呢?没办法,清朝政府只好去找袁世凯。怎么又扯到袁世凯了呢?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早些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因告密得到了老太太的赏识。后来义和团在山东闹事,清朝政府就派袁世凯前去镇压,袁世凯镇压义和团有功,由于义和团是反对洋人的,因此袁世凯又得到了西方烈强的赏识。再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狼狈逃窜,一路上穷困潦倒,袁世凯乘机雪中送碳,送去大量物资,再次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因此在李鸿章去逝之后,在西方烈强和慈禧太后共同支持下,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位子,成了北洋大臣,掌控着北洋军阀,一举成为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老谋深算,又有政治野心,北洋军阀里上上下下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亲信,像冯国章、段祺瑞、徐世昌等等都是他的人,号称“小站旧人”。
袁世凯权势过大,清廷自然忌惮,因此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清廷就找了个借口,说袁世凯腿脚不好,回家养着去吧,结果袁世凯就回河南老家钓鱼去了,并且一钓就是三年。袁世凯表面在家钓鱼,实际上朝中一切事宜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们家设有电报房,电报机整天嘀嘀哒哒地响个不停,举国上下,屁大点事儿,袁世凯都一清二楚。
这不南方革命党人在闹革命,北洋军队南下镇压,但就是磨磨唧唧不肯干活儿,国内外一片呼声,要求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袁世凯多精的人啊,坐地起价,和清廷提条件,最终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出山,从此清廷满贵都只是个空架子,全部权力都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手里。
袁世凯一出手,效果果然不一样,北洋军很快攻下汉口、汉阳,正当冯国章摩拳擦掌,准备攻打武昌的时候,袁世凯突然喊停,这又是唱得哪一出啊?
原来袁世凯自有袁世凯的算计,他想南北和谈。
早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袁世凯就玩起了两面派,而且很成功,也尝到了甜头,所以这回又开始玩了。袁世凯依旧扮演着双面间谍,他一手握着清朝的小皇帝和南方革命党人谈判,按袁世凯的意思,只要他能够让清朝小皇帝自动退位,结束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那么革命党人就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他。同时袁世凯又一手拿着南方革命党人的信息威胁、恐吓清廷满贵,逼迫小皇帝退位。
袁世凯拿着把双节棍两头甩,这一回他又赢了。孙中山原本不相信袁世凯,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他,让他带着中华民族走向共和,说来鬼都不信,可是孙中山也有孙中山的无奈。一方面南京临时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西方烈强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经济封锁,却对袁世凯集团给予大力支持,这让南京临时政府的日子非常难熬,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另一方面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都倾向于南北和谈,倾向于袁世凯,这让孙中山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再加上孙中山本人淡泊名利,他对权力没有任何欲望,又不忍心让苦难的老百姓再次生灵涂炭。因此四顾无援的孙中山最终答应了袁世凯,只要袁世凯能让清朝的小皇帝自动退位,只要袁世凯赞成民主共和制,他就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他。
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加紧逼宫,最终隆裕太后一把鼻涕 ,一包眼泪地下旨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辛辛苦苦17年,好不容易种了个大西瓜,却叫袁世凯给摘了。但不管怎么说,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这场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孙中山到底对袁世凯不放心,在他退位之前,加紧制定《临时约法》。革命党人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可是《临时约法》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对于袁世凯这样不要脸的人来说,《临时约法》就是块遮羞布,那是他想撕就撕,想扯就扯的。
果然,袁世凯一当上临时大总统,就开始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随后又加强北洋军,解散革命军。这时另外一位革命党人——宋教仁,勇敢地站了出来。宋教仁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以同盟会为主干,又联合其他几个小的政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四处奔波演讲,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且不受袁世凯控制。袁世凯在独裁路上遇到了障碍,自然不甘心,他先是花钱收买宋教仁,宋教仁不为所动,又派人刺杀宋教仁,最终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派来的刺客暗杀。
宋教仁一案让革命党人异常悲愤,孙中山、黄兴果断掀起“二次革命”,以武力讨伐袁世凯,可惜二次革命昙花一现,很快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再次流亡日本。
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花钱雇佣一些地痞流氓,用卑鄙龌龊的手段,逼迫国会议员投票,选他自己为正式大总统。
当了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还不过瘾,还想玩一把大的——称帝。据说袁世凯称帝路上,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袁克定一次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成了瘸子,这个瘸子心不小,一心想当太子。袁克定也看准了老爹的心思,只是最后再烧把火,他雇人为袁世凯量身打造一份《顺天时报》,专登赞成袁世凯称帝的文章。袁世凯本就想称帝,再看祖国形势一片大好,那就赶紧称帝吧。可是一称帝,风向就变了,全国上下纷纷讨袁,云南的蔡锷将军率先起兵讨伐,宣布独立,其他省也立即响应,相继宣布独立。就在袁世凯感到四面楚歌的时候,他的后院也开始起火了。徐世昌、段祺瑞拒绝出山,不肯帮助袁世凯收拾残局。冯国章更是拥兵自重,坐山观虎斗,甚至暗中支持护国军,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
一向会玩的袁世凯,这下玩不转了,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还贼心不死,还想继续当总统,怎么可能呢?属于袁世凯的春天结束啦。后来袁世凯无意中发现了袁克定的鬼把戏,气得直哆嗦,骂他“欺父误国”,随后一命呜呼,死了。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算计了一辈子,最后活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笑话。中国人的笑话还不止袁世凯一个呢,还有一个叫张勋的,也想复辟。张勋本来就是清廷的旧巨,辛亥革命时期,他趁乱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士兵很特别,个个都还保留着清朝时期的辫子,因此张勋也被大家戏称为“辫帅”。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张勋把废帝溥仪推出来,重新登上龙椅。这一闹,全国上下当然没一个同意的,段祺瑞率军围攻北京,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逃亡海外,宣统再度宣布退位,这场闹剧前后只演了12天。
中国人肯定是不要皇帝了,因为辛亥革命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也没能让中国繁荣富强起来,中国随后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让我们用孙中山先生一句遗言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