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人生需要未雨绸缪

人生需要未雨绸缪

作者: 林星儿 | 来源:发表于2016-10-27 01:10 被阅读0次
    cassie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沉淀了所有的耐性之后,就只剩下了迷茫,并且还信誓旦旦地称之为“顺其自然”,直到遇到了这本已经在市场上快绝版的书,我才认识到:20多岁是不可挥霍的光阴,它在我们的人生中十分重要,能够决定我们的未来。

         这是一本不卖鸡汤,不撒鸡血的严肃科学著作,它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誉为“最实用派”的人生规划。原书名《The Defining Decade》,中文名《20岁,光阴不再来》,大致讲的是20岁出头时总觉得时间还很长,有大半的时间可以挥霍,但是并不是,我们在20几岁时做的事,决定了我们在30岁以后过怎样的生活。

         说起来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了,现在才想起来写写自己的感想,时光回到今年年初,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马上看起来,总觉得又是一本心灵的鸡汤类的书籍,对我并不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从没觉得我现在有可以挥霍的资本,尤其是毕业之后的那一年, 每天都好像是在混日子,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可以有什么,以后要有什么,怕自己抓的不够精确,不够及时,不够客观。也就是这么巧,一个周六的下午,我闲着没事可做,坐在窗前,突然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我桌上,好像正等着我去阅读它,于是我捧起了这本书开始看了起来。

         这本书共分成三部分:工作观大改造、爱情观大改造和脑部于身体的大改造。关于工作观的第一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最让人醍醐灌顶。后面有关爱情的尤其是脑部身体的内容比较熟稔,看起来就没那么新鲜了。作者凭借自己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过书里面不是所有的观点我都认同,但是我觉得有些建议却很诚恳。

         让我们来看看一段我比较认同的作者的文字。


         我们都听说过“资本”,那么“身份资本”是什么?其实很好理解,它就相当于我们个人资产的总和,是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的个人技能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对自己的投资,等做得上手、时间够长之后,他们便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有的身份资本会以履历形式呈现,比如学历、工作经验、参加的社会记录......有些则比较个人化,比如我们讲话的方式、出身、解决问题的技巧,甚至包括我们的长相,都是身份资本的一部分。那“资本”可以用来买东西,“身份资本”可以用来买什么呢?这样讲可能更好理解些,在成人的市场里,身份资本就像是一种货币,我们可以用来买到职位、婚姻......以及那些我们想要的生活。

         作者写了这么大一堆其实就是告诉年轻人应该更早地去积累自己的身份资本,随着时间推移,身份资本就会一点一滴地积攒出我们的价值。不过研究指出,那些只有身份资本而没有经历过身份认同危机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高考作文一样,八股呆板。那些肯花时间折腾、敢于探索、敢于承诺的年轻人,通常会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他们不但有更高的自信心、更强大的毅力,也比较脚踏实地。在探索身份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许多积极正面的结果,包括更清晰的自我意识,对生活强烈的满足感,懂得如何更好的处理压力。

         让我们再看一段书中的文字。


         “酒逢知己千杯少”,毋庸置疑,对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朋友不仅是最大的支柱,也是共享欢乐的好哥们好姐们,20多岁的年轻人的城市族群,多半是学生时期的死党和同事,到了周末一定要聚在一起嗨一下。城市族群会在我们生病时“一碗热汤慰寂寥”,然而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变化的,可能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人。
         并不是所有关系和连接都是相等的,有些很弱,有些则很强,而连接的力量会随着时间和经验逐渐增强,由于经验和秘密的共享,我们与某人相处的时间越长,连接就越强,在孩提时,强连接是指的我们的家人和玩伴,到了20多岁,强连接向外延伸,包括城市族群、室友、男女朋友、哥们、闺蜜等小圈子文化。而弱连接则是指我们未见过面,偶尔联系,但并不太熟的人,他们可能是某位鲜少交谈的同事,或仅限于见面打招呼的邻居,或是多少年未见面的旧识,或是你的前任老板、大学里教过你的教授,甚至可能是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物以类聚”,正因为彼此相像,出于本能,我们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但在某些时候,与我们交情最浅的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转变,我们应该善用弱连接,把路人变成贵人,好多人认为“别人都认识好多人脉,就我没有”,说这话的人往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可挖掘的资源,只是一直没有好好开发。

         没错,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人渴望有群体归属感,所以喜欢紧紧抓住强连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讽刺的是,当我们深陷某个小圈子时,反而会有更强烈的疏离感,因为我们和这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变得孤立、与世隔绝。时间一长,我们最初想要的群体归属感,逐渐演变成一种与外在世界隔离的感受。我们常以为,只要人家喜欢我们,就会帮助我们,因为圈子文化里的运行模式就是如此。不过,从富兰克林效应以及随后的经验主义研究证明,事情的运行模式正好反过来:我们往往要依靠那些并非很熟的人帮忙。

         别听那些“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之类的抚慰类文字,淡定地说着“人生不用着急”的人,是因为他不用为你的人生着急。正如作者原书的名字The Defining Decade,二十到三十岁这区间,是人生决定性的十年,如果你想少走弯路,步入中年后不为过去的青春时光后悔,我们就必须刻意经营,加上一些有用的咨询,否则人生就会像本章开篇的诗歌那样,留下永久的遗憾。

         作者大部分观点都是点到为止,即给出案例,分析问题所在,给出解决办法。但是呢,解决办法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差些十万八千里。不过这也是所有方法论的局限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不可能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执行计划。 所以,这本书只是帮助我们揭露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给以警示。具体的做法,什么时候去实施,如何达到目标,才是我觉得该读完这本书后应该要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需要未雨绸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uj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