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德福二年级:寓言与圣人板块华德福教育
G2:关于寓言和圣人板块再探索 (系列之二)

G2:关于寓言和圣人板块再探索 (系列之二)

作者: 渭北春树_Joshua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19:35 被阅读1005次
    image.png
    • 标签二年级 华德福 寓言板块 圣人板块 教学研讨
    • 关键词意识发展内在觉醒和外在点亮, 教学材料选择和次第安排教学内容内在关联
    • 摘要
      在上一篇寓言板块总结(总第38期《二年级上学期寓言板块教学小结》)我们结合第一个寓言板块的教学,总结和分析了在儿童意识发展、课程支持、教学节奏、教学法、主课本、汉字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这篇是这个“寓言和圣人”系列的第二篇。

    在完成了2个寓言板块和1个圣人板块后,对二年级的“寓言和圣人”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这一篇文章将对教学背后对应的孩子内在觉醒,课程支持,材料选择,教学次第,寓言和圣人的内在联系等等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image.png

    一、二年级孩子的内在觉醒

    二年级(8岁左右)的孩子处于7-8-9岁阶段的黄金时期。他们已经对环境和节奏适应和熟悉,并且随着年龄和课程学习带来的内在能力感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所以他们更加活跃、对周围的环境也更有意识。但此时孩子的意识仍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精神王国里,不过他们内在的图景更为生动,所有的教学内容或者外界的经验,都会首先经过孩子的想象力过滤,然后会被梳理,从而与孩子整体性世界图景相一致。

    也就是说,二年级孩子的整体意识虽然还在一个圆中,但是这个圆在分化,有了阴阳两仪。如同盘古开天地,过去那种混沌如鸡子的物我一体,慢慢地在盘古的作用下(自我意识苏醒),清浊相分,有了天地。他们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转化,为自我(大写的人)的真正诞生创造了一个原初的空间。虽然这时儿童的自我体仍在心魂(soul-spirit)的鞘(sheath)中,但在一点点觉醒,因为它要为三年级的自我第一次体验(self-experience)来作准备。

    当自我的琴弦拨动孩子,这种拨动通过物质体和生命的本能和冲动表现出来时,就可以看到孩子“小我”的萌动了。这时孩子所谓的“淘气”,并非孩子要刻意去挑战成人,而是源自他的物质身体和生命(Life-body)的本能与冲动,我们把孩子觉醒的这类意识和行为表现称之为动物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自我呈现。但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大我/高我(High I)在孕育,它也会在稍晚的某些时候呈现出来。这种大我就是我们心核中的那点灵光,是向上的,非常开阔的,纯净的,丰满的,丰足而深厚的那种大爱。二年级的孩子更在一种“两极化”和“对比”的氛围之中。

    因此,二年级孩子们的品行和个性也会更加鲜明,富有张力。他们会有很多两极性的表现,时而搞怪淘气,让人啼笑皆非;时而懂事能干,让人肃然起敬。

    这个时期孩子除了需要适合的教学内容,去呼应和点亮孩子的内在觉醒之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富有爱的权威(教师),通过自己的生命状态、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教学和张弛有道的班级管理引导孩子走过这段时期,支持孩子的发展。

    二、寓言与圣人故事的作用

    心魂的逐步觉醒,搅动着孩子的生命和肢体,一方面孩子变得更加活跃,某些人类的“小我”特质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孩子那股向上的力量也在寻找榜样。此时寓言故事通过用动物的行为来描述人类的“小我”,在不说教的情况下,将人类本性中的一部分呈现给孩子,在孩子心中得到响应。用动物隐喻而非直白讲述,其实是在保护这个阶段仍然稚嫩的孩童意识。同样稍后的圣人故事,也为孩子的内在提供了向上的榜样,鼓励、支持孩子内在的发展。

    主课中的寓言和圣人故事版块,就是针对孩子的这种内在意识觉醒而设计和安排的。希望通过主课的学习,让孩子将外在经验体悟和内在的观念和情感世界相连接,深化、丰富与统整孩子的学习经验,从而在两极化的内在和外在体验中,感受并努力得到身心的平衡。

    就寓言教学而言,整体想法就是让孩子通过寓言,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来看到动物性中一些不高级的东西,例如愚蠢、贪婪、强迫、骄傲,并将其在故事中与相应的聪明,慷慨,温和,谦卑等高贵的品质来对比,并呈现一种结果。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外在到内在的观照,让孩子来经验和体悟故事带来的那种东西,满足孩子动物性的体验基础上,来提升这种感受,引发情感-思考和意志的活动,期望孩子在未来能够调和并达到平衡。

    因为孩子内在的大我那一部分也逐步觉醒,在寓言故事之后,我们都会跟随以圣人故事来呼应孩子内在的感受。上学期末,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特别紧凑的圣人板块。在多元的立体感受之中,孩子体悟到了舜、圣马丁、圣弗朗西斯他们行为和思想中共同的东西,即那种圣人的品质。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其的崇敬式吸纳。

    三、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寓言

    正如上一篇文中所说,“少而精”的思路实际上是比“多”更难的要求。

    • 正因为要少,所以更需要对的东西,要更努力去理解教学目标背后的道,以便能在纷繁的材料和期望中做减法。
    • 正因为要质,所以更需要根据班级和孩子的情况,考虑教学的次第,材料运用的方式,教学侧重的选择,环境的布置,未来学习的铺垫以及给孩子多角度、多侧面和全方位的深入体验。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a child can take from school into later life, namely the concept, the most multifaceted, most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human being."
    -- Rudolf Steiner, lecture 9 of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Experience》

    首先,孩子现阶段在意识上对动物更为亲近。选择动物作为主体既让孩子觉得有趣,也避免了人作为故事主体的过于直白,丧失了隐喻性;另外动物寓言中的动物也很好的铺垫了孩子未来的课程板块学习和教学(例如四年级的人与动物,高年级的动物学)。所以选择动物寓言为主。

    其次,选择动物寓言可以在不动声色中将“不高级的自我”(本能、冲动、欲望等“动物性”)和动物联系起来,同样隐喻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这部分完全不说破,而是作为种子,留待后续年级中发芽体悟。所以我专注于动物寓言,而不选择植物或是人作为故事主体的寓言。

    为什么我没讲成语寓言故事?
    中国大部分成语故事寓言(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削足适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不少诞生于百家争鸣时期,用于辩论或阐述观点。一方面这些故事渲染的是“人的愚蠢”(一般是宋国人),其次故事中往往没有可供对比的对立面,最后就是过于直白。

    最后,我希望孩子深刻的体验到故事本身,减少可能会打扰到孩子体验故事的东西。这也是我在实践中没有选择“坎井之蛙”,“鹬蚌相争”等文言文寓言故事的缘由。并非不可以带,而是我个人感觉此时不划算:成本高(解说,练习,朗读),容易冲淡主题,效益低。搞不好的话,如果让二年级孩子对稍显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心生恐惧或厌恶,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因此,在寓言里我着重讲的是动物寓言,基本在《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和《克雷诺夫寓言》中选择。

    四、寓言教学安排的次第考虑

    6~9岁的儿童意识从“物我浑然一体”到“我与世界彼此分离”有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到“慢慢萌生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过程。

    在寓言教学安排的次第上,除了仔细琢磨选材材料,考虑内在意识觉醒和外在激发点亮之外,有意按照故事中的二元性(两极性)从环境角色设置的外在走向内在心魂的顺序安排,符合孩子逐步自我意识唤醒的过程。

    第一个寓言板块(G2:Chinese 2/5B - Fable 1/2)

    • W1:《北风和太阳》 :外在的二元
    • W2:《狮子和老鼠》 :外在的二元
    • W3:《狐狸和葡萄》 :外在 到 内在 (不算强烈)

    第二个寓言板块(G2:Chinese 4/5B - Fable 2/2)

    • W1:《狐狸和乌鸦》 :外在的二元
    • W2:《狐狸和仙鹤》 :外在的二元
    • W3:《狗熊和蜜蜂》:外在 到 内在 (愤怒)
    • W4:《狗和倒影》 :内在 (贪婪)

    五、圣人与圣人故事的选择

    经过寓言板块和圣人板块的前期教学实践,以及不断的揣摩、交流和反思,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1. 二年级的孩子仍然是宇宙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意识仍未经历“创世”和“自我的诞生”,所以他们并不是社会或文化意义上的孩子,所以不宜讲述明显具有社会文化语境下,历史性道德范畴内的圣人。

    2. 二年级的孩子具有丰富的内在“世界”图景,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把外在世界和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连接起来。所以要考虑到故事内容和叙事,包括由内到外,“内在克服小我私欲/动物性”和“外在帮助-风险-感化/圣人性”的两部分。

    3. 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Feeling-willing的阶段,孩子通过“故事主体外在的行为图景”来感受和体验,生成活跃的内在情感,从而在潜意识中体会良知与善恶。所以寓言和圣人故事都不能说教,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动物的本性和圣人的本心。此外,故事主体一定要具有鲜明而典型的行为。例如舜不计前嫌,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弟弟和继母一家;圣马丁乐于助人,割开披风帮乞丐御寒;或是圣弗朗西斯不畏危险,去和巨狼谈话。

    4. 圣人选择应东西兼顾,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让孩子去发现不同故事中,高贵的人性都具有的共通性。这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通过说教,但在所有的环节都体现出了moral的精神内涵)

    总结一下,在我看来,二年级的圣人,其崇高性应该是:

    1. 具有普世价值的善与爱,而非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所以我将孔子排除)
    2. 内在克服私欲诱惑,具有舍己奉献精神的善念/善行;(将动物性的小我提升为圣人性的大我)
    3. 外在能够感化顽劣,具有慈悲仁爱特征的善行/善念;(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如舜感化象,弗朗西斯感化克莱尔、伯纳德,教化巨狼等。

    具体的我在圣人板块中选择如下:

    • 大舜:(东方)温恭爱物,以德报怨,慈悲感化。
      《舜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具有古体风格文本,与《卿云歌》、《南风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图景,也把舜作为圣人(温良恭谦让)而不是神的品质带了出来。也很好的融合了故事-绘画-传统书写体验-吟诵歌唱-竖笛-多元文学体验(风骚)。

    • 圣马丁:(西方)仁爱勇敢,乐于助人,可以放弃一切去帮助穷人。
      从圣马丁在军队时的仁义勇敢,到骑兵队伍中的坚定助人,再到梦中受启示,最后终生帮助穷人。通过故事、绘画、戏剧、德语、富有韵律和氛围变化的文本,很好的支撑了一个简练而完整的圣人图景。

    • 圣弗朗西斯:(西方)经历了骄奢淫逸,到放弃一切帮助穷苦,感化鸟儿和巨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日月颂歌。长长的系列故事,戏剧,季节桌,雕像,日月颂歌,巨狼、百鸟、死亡、贫穷女士,圣迹等等构成了一幅多彩的连续图景。孩子对我会变色的圣弗朗西斯雕像赞叹好奇;聆听古比奥巨狼故事时从攥了一把汗的沉默紧张到巨狼驯服的喜不自胜;当听到树篱中玫瑰绽放时的瞳孔放大,张嘴惊叹;当弗朗西斯拥抱死亡兄弟,穿越生死门,回到造物的处所时久久的沉默。现在回想起来,还令我感动。所有的紧张放松,悲伤欣喜的两极感受后,是丰盈而喜悦的内在心魂。这些未来人生中的宝贵种子,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能带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 佛陀:(东方)我们会讲净饭王王子悉达多的出生,发愿,求道,讲佛陀开悟,传法,甚至入灭。这是另一个类似弗朗西斯的故事,但是他更具有东方的智慧和神韵。悉达多,甚至佛陀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会展现圣弗朗西斯跨越火焰或绽放玫瑰的神通,就是一条人性之路。我们不讲“佛教”,也不涉及“佛学”,只讲悉达多的挣扎、痛苦与跋涉,只讲悉达多成为佛陀走过的那条“故道”,看看佛陀当年凝望过的白云。让孩子自己去经验、感受和生成。

    image.png

    圣人故事中的侧重和材料选择

    有几个问题作为我个人思考了很久,所以还需要单独说一下,:
    (1)圣人是人,重点他们是如何成圣(觉醒)
    圣人是人,而不是神。这个板块的重点是:我们给孩子讲述一条“觉醒之路/成圣之路”。这很好的呼应九岁转变中的自我觉醒。

    既然我们在讲人,所以教师需要具有清醒的意识,将材料宗教意味较重的内容去除,无论是自己出于作为信徒、抱有情怀或兴趣。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无法用生活的经历或是头脑的思辨来理解神学与宗教,至于宗教的仪式,经论典籍则更无必要。别忘了指月之譬。

    《六祖坛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image.png

    (2)关于神通

    在故事处理上,可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神通圣迹”的内容。总体原则是不要过度渲染,也不要解释,画蛇添足。

    圣人不是神,但他会有一些特别的精神体验。例如圣马丁做的梦,圣弗朗西斯听到了十字架的声音。但圣人的神通应该多是应许式、回报式的(即祈祷-回应式)。比如圣弗朗西斯的玫瑰绽放、火兄弟不伤害。比如说大舜的羽衣变翅,化龙脱险。

    神通是具有“Wonder”意味的点缀,重点作为圣人故事中寓意的所在,而非神通本身。

    在教学次第上,第一个板块选择大舜、圣马丁、圣弗朗西斯;第二个板块选择“佛陀”,也有这个考虑。佛陀是上述所有原则完整、完美的体现。

    ** (3)佛本生与西游记**

    综上所述,所以对于《佛本生故事》《西游记》也做了一些思考。

    《佛本生经》(本生故事)成书过程类似于民间故事集成,佛教徒将故事中的人、神、动物中的某一个指为菩萨。所以内在的呼应不明显,虽然也有很不错的故事,例如改编版本生故事《佛陀讲的故事》中的《猴王》、《老鼠与琵琶》等等。但在这些故事中是动物具有圣人性,所以不宜作为主课故事,也不适合在在二年级上学期,或是寓言板块讲述期间作为滋养故事。

    《西游记》在台湾慈心、春之谷都有老师将其选作二年级的主课故事。无论说“从动物到成佛(成圣之路)”,还是说可以用人智学更深奥的解读,都算是一种说法。我们乐知学校也有老师在2年级或是4、5年级选用。

    有一次看过春之谷老师关于西游记的大致教案,是通过缩改编的九个故事带的。很有启发,但个人不是很有感受。主要是觉得《西游记》的故事性太强,内容或过于华丽,容易喧宾夺主,热闹有余,而掩盖了想要传递的动物性和圣人性。不如寓言和圣人故事简单直接。二是里面的很多叙事方式和解读太过成人,文化和社会因素偏多,明显超越了二年级孩子。三是容易刺激不明就里的家长,让孩子读名著,听名著,过犹不及。

    个人综合这学期的实践思考,对于故事整体看法如下:

    1. 低年级故事格局和信息还要简单,有图景和细节,情节简单即可。突出主干。
    2. 二年级的动物性要注意符合本性和隐喻叙事。
    3. 二年级的圣人故事从外在二元显圣走向内在二元成圣。也符合孩子的意识发展。


      image.png

    六、寓言与圣人故事的共通之处

    我们需要再次回到儿童意识发展的原点,去思考孩子内在觉醒究竟是什么?处于什么阶段?重新引用一下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七、八岁的孩子仍行走在自己创造的精神王国里,而王国的基色一面是动物所呈现的“小我”的涂抹,一面则闪耀着圣人的光芒和力量,时而幽暗繁杂,时而光明纯净。他们感受着在这其中包含孕育的对立、对比和张力,并开始懵懂的在两极中探索自己的位置。为生命中第九年的转变,为第一次自我与世界分离的体验做准备。

    其实当我们深入理解其中,并且去探究材料,我们发现这种对立和对比,在寓言和圣人故事中都分别存在:

    1. 阴阳相生,互为表里
      一般而言,寓言中,动物性的品质的对面,相对正面或是高贵的品质也同样存在。而圣人故事中,则往往也会出现寓言似的对比或对立。例如:舜 vs 继母/弟弟象;圣马丁 vs 骑兵队的其他人; 圣弗朗西斯 vs 巨狼等;

    2. 由表及里,由外而内
      寓言和圣人故事材料的次第安排,如果采用由表及里,从外在明示到内在暗示的路径,更可以突出并让孩子感受内在的觉醒(Inward Awareness/Conscious)。例如寓言可以采用从环境角色设置的外在二元对立(例如狐狸与仙鹤、北风与太阳),走向内心感受和品质的内在二元对立(熊和蜜蜂/愤怒与平静,狗和倒影/贪婪与满足)。再例如圣人故事有意选择先是外在显圣(即故事主人公一开始就具有圣人性,与外在对立一方的动物性对比,例如舜,圣马丁),然后是内在成圣(即主人公克服了自己内在的小我,逐步呈现出高我的圣人性,例如圣弗朗西斯和悉达多)

    3. 体验两极,催生平衡
      寓言故事的目的并非要贬低或完全否定动物的本性;就像圣人故事的目的并非让我们人人都必须成为佛陀一样。但孩子经过体验两极,从而会在自己后续的道路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在平衡。

    接纳当下本性,永远走在通往高我/大我的路上,这是教授寓言和圣人板块我的最大收获。也是我想给予孩子未来生活的种子。

    附录:部分教学板书和主课本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都来自我的班级和课堂授课,如有转载,请注明或联系我)


    image.png

    版权说明
    本文为《乐知人》内刊文章,著作权为原文作者和北京乐知学堂Beijing LeZhi Steiner School)所有。未经特别说明,均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授权。任何违反本协议的行为均属于非法行为。

    您可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
    惟须遵守下列条件:

    • 署名您必须保留署名和此版权说明
    • 非商业性使用:您不得将本作品用于商业目的。指用于机构(非个人)的博客、网站、微信号等互联网媒体、纸媒等内容与宣传。
    • 禁止演绎:您不得修改、转换或者以本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

    对任何再使用或者发行,您都必须向他人清楚地展示本作品使用的许可协议条款。
    如需商业性转载出版,您需要我们的书面许可,请直接和我们联系(lezhischool@126.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G2:关于寓言和圣人板块再探索 (系列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vy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