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和一帮朋友吃饭,突然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
得知学期考试结束就会重新分班,她怕孩子进不了重点班,急着找我商量对策,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此之前,她一直以为高中要读到高三才分文理科。
感觉她一时半会没法消停,我特意走出包厢和她讲电话,并尽可能客观的去评价她的孩子,让她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希望她能适当督促一下。
但是,我每说一句话,她都在反驳我,最后很不耐烦地说:“你这个老师真没水平,我觉得我的小孩就需要鼓励,以前的班主任都说他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他要是认真学习,成绩肯定好。”
02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成绩肯定好。”
每逢期末考结束,这句话都会频频灌到一些家长的耳朵里,这句话堪比“我就是不想减肥,要不然早就瘦了”。
一句夸赞的话,看似不痛不痒,却让家长们很受用,听完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感觉: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聪明,特别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点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学的人,名列前茅。
当然,有时候老师这样说也迫于无奈,只是为了让那些孩子的家长,不会因为孩子的不优秀而伤心,是为了安慰家长,也是给孩子留一线希望。
只是老师家长都没有警觉,这句话往往会毁掉一个孩子。它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牛逼,“聪明”是重要的优点,“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
长期被评价为“很聪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长“表演型人格”,能力往往配不上自己的野心,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他们的成绩通常不坏,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并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的学生。尤其是老师说笨鸟先飞的时候,他们的尾巴早就已经翘上天了。
他们往往觉得只有笨人会选择勤奋,自己可以随时发力追赶笨人,他们的心态是,我还没有尽全力,稍微动一下就可以把笨人甩得远远的。
事实的真相却是,他们永远也尽不了全力,只会吊儿郎当地维持自己“学习不用心,但依然成绩不赖”的现状。
03
韩国MBC有部周年独幕剧叫《扑通扑通LOVE》,女主角丹菲是个自我、无能又无知、每天浑浑噩噩度的高三学生,早早就放弃学习数学。
高考那天,丹菲无法承受重压而临阵脱逃,却意外穿越到朝鲜时代,与世宗大王李裪发展出一段恋爱罗曼史。
该剧在豆瓣上获得高分,引起一番讨论,并不是剧本身有多好看,而是它给正在面临抉择和考验的人,制造了一场可以逃避现实的幻梦。
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考验?为什么面对考验,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宁可逃避,也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
剧中,丹菲的回答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拼命努力过,我就是害怕要是都拼尽全力还是不行的话,那时候的那副样子会很难看。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很聪明,不用心”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小视的弱点。
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学习主动性很差,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
也有些学生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们又没有注意到。时间一久,他们就听不懂了,但又不肯承认自己不懂。
自作聪明的人,往往还没有学会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就已经喜欢上了那种轻盈获胜的姿态。为了姿态好看,他们宁可输,也不想通过努力制胜。
04
我们在“聪明”的鼓励下长大,能想到的对人最好的夸奖也是聪明。然而这样的夸奖,看似鼓励努力,实则鼓吹基因。
很多人从小就被这样鼓励,就算清楚的知道自己根本就没那么聪明,可是父母和老师给了自己一个逃避的理由,于是在明知自己根本就是个废物的情况下,还心安理得的不思进取浑浑噩噩。
影视剧里,逃课、打架、泡妞的柯景腾、徐太宇、高翔,阳光帅气就是不爱学习,他们都很聪明,随便一学就逆袭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能否也能找得到同样的例子?
高三那年,学校周围的网吧流行打dota,我也跟着几个死党去过几次,深陷其中。而真正的dota高手,我只佩服小邹。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这个函数这么变换一下,对吧,很自然的想到那个公式,带进去解一下不就好了吗?”
“这都能死?人家8级二连560点血,你500血就算扣掉魔抗也就再点你一下的事,你就不能先去吃个树吗?”
小邹知道200种数学题的解答技巧,能记住500首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方式,也清楚1000种英雄技能的配合效果。
高考放榜,我们都不服气,为什么他可以不用努力学习,就考取了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同样是打dota,差别怎么这么大?
当我们打算把他的大脑切片研究的时候,他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每学期发下新课本,他都会在一个星期内看完。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看到树叶飘落想要去构建运动轨迹函数而一头撞在树上。初次接触原子理论,好几天睡不着觉,思考着微观世界的神奇。
他上课不听讲,只不过是因为老师讲的那些点,早就在各种资料书上看过了。不仅看过,而且大都经过了彻底的思考和理解,看不懂直接去问老师,有时候会被以超纲的名义驳回来。
小邹说:“对于我来说,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从来不觉得辛苦,自然不会有人觉得我勤奋。在大多数人看来,勤奋是要逼着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05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用心的人却不多。
我见过许多聪明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尚可,到了中学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老师家长错误的夸赞方式,自身努力的后续力量不足,都密切关联着。
我们往往夸一个人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勤奋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我们在肯定勤奋的重要性时,也要避免走进另一个误区,因为:
真正的勤奋,不是被迫的机械性重复劳动,也不是自我感动式的摧残健康,更不是因为拖延症导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发。
真正的勤奋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即刻回报的事情,依然能够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
网友评论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说的,他们认为宁可不去做,也比做了发现自己表现不好强
初中我们班有一男同学脑子挺聪明的 就是不怎么爱努力学习 喜欢上网 平时考试 作业80%是抄的 保持几乎每次成绩在中游偏上 实为作弊高手 我们班主任也说过那句经典的话😂😂 初心是为了他好 可是没逃过这个魔咒 中考成绩不太理想 勉强考了个普高 上了高中后 大家也聚过几次 他还是没怎么变 继续保持这吊儿郎当的姿态 耍着点小聪明 鬼混
恰恰相反 我是那种脑子不怎么转较为努力的孩子 初一初二是特别努力 成绩也是全年级100的
到了初三后有点犯中二 成绩下滑了点 中考时完全不紧张 随随便便就考了过来 果然成绩也是马马虎虎 谈到这里真的特别遗憾 后悔 希望其他小伙伴们引以为戒 上了高中后 感觉有些吃力 初中那套根本用不了 上课听得挺好的 一到考试就拿不了高分 有段时间特别郁闷 后来慢慢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成绩上升了些许 看完这篇文章后 我更加有了动力 上进心又强了些 谢谢作者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