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想买一些书看,到处都是成名已久的经典书籍,例如余华的《活着》、麦家的《解密》···还有许多从小就知道的必读书目。这些书很好,经过岁月流逝,依然畅销,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可这些书,我已经看过数次,想看一些新的书籍,却发现寥寥无几。
虽然近年有获得雨果奖的《三体》,还有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等等,让这个中国文学有一定的新鲜感,但都是成名多年的作家。
不可否认,中国文坛没有太多的新鲜的血液加入,只靠大作家苦苦支撑,已经有点停滞。日本、英国、美国···国家每年都会出现几个有潜力的新人作家,写的书有自己的风格。
那为什么中国文坛会出现这种现状?
从时代背景看出:流量时代到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流量时代到来,网络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带来更多的娱乐方式。看书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事,手机成为主流,只有一些喜爱看书的人,但人也越来越少了。
5G的到来,加快这种现状。各大资本公司,包括一些出版社也不在培养新人作家,只在乎如何把作品做成大IP,吸引流量,以便赚更多的钱。
加上新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出现:网络小说
更多的人选择去看网络小说,因为爽。现在大多数网文都是爽文,有一句经典的话在网文圈流传:你写的小说让主角爽,读者就很爽,你就会赚钱到爽。
虽然有一些网文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风格,但那终究是少数。现在网文的模式都是:无敌流、穿越流、后官流···
行业分析看出:“作者”这个职业前途曲折,大多数作者养不活自己
前几天的阅文集团发出的让人无法接受的协议,作者没有著作权,自己只是网站的写手,可能还要写书赔钱。虽然阅文集团已经修改协议,但表明现在的作者处境让人担忧,连自己都养不活。
现在的出版书的作者处境也不会好到那里去,运气好,可能挨到出版的一天。运气不好,都等不到出版的一天。
如果你是想买书的人,是不是以这些标准来决定是否要买这本书:这个作者出不出名;有没有大作家给他写推荐语;随手翻开几页看看文笔怎样。
如果一个新人作者第一本书销量很少,那么几乎第二本书没有出版的机会,出版社觉得你的书销不出去,就不会再给你出版。
创作本身:现在大多数作者写的书水平不高不低,与以前文坛相比相差甚远
现在作者读的书比以前的人要少,积累知识和写作技巧远远不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注定写的东西水平有限。
如果一个是喜欢阅读好书的人,看到这样的书,定不会去买。
现在,大家都要思考为什么排行榜没有新的书上榜,谁的错已经无关要紧。
现在思考的是,面对这个现状,该怎样做?
1.大家对新人作者一些鼓励,支持一下新书。一本书就几十块钱,就少喝一两杯奶茶的钱。
2.希望那些大公司能够尊重一下著作权,可能这本书不是很值钱,但起码尊重作者的尊严。
3.也希望新人作者能多看些书,把自己写作能力提高,把写作当作一个兴趣。
——END——
作者:罗列孤灯 |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既是相遇,便是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