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压力无处不在。纯粹而随心的阅读,似乎已经越来越少了。
印南敦史在他的《快速阅读术》中的最后一章,抛开前面“教你读书”的方法、步骤,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们:“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读书,这种想法本身就很无聊。”
这句话,再次刷新了我的阅读理念。
一直以来,我读书都是有目的的,学习知识,提高修养,提升认知,都是促使我读书的动力。就算看似为了消磨时间而随意的阅读,也是为了充实自己的谈资。
为了这些目的,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感谢读书,让我摆脱了曾经不自信的自己。现在,咋一看到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有些懵了。直觉不对,但是细细品味,又甚有道理。
我已经很久都没有体会到纯粹的阅读带来的乐在其中的感受了。
小时候,一到放寒暑假,家里没人照顾我的时候,父亲就会把我带到他们公司。然后把我关在阅览室,让我自己看书。
我置身在一个书的世界,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本书,仔细的阅读,很快就会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看到喜欢的地方,我会不自觉地诵读出声;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草草掠过,丝毫不受影响。
我把在书中看到的打动我的句子抄下来,和朋友分享、讨论、争辩,那种快乐单纯而美好。
反观现在,为了了解一个不会的知识点,我读书;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读书;我用读书获得的能量“武装”自己,满足的同时,已经感受不到沉醉阅读本身所带来的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执着于“得到”。似乎“得到”得越多,自己就越优秀。正是这种执念,让我们忽略了阅读本身。
这实在是个误区。
印南敦史说:不要忘记自己13岁时的心境。用彼时的心态来阅读,不带目的,只是享受阅读的过程,享受吸取新东西带来的愉快。
保持这样的心境,我们终会遇见能够感动我们的书籍。
翻到这本书的最后,我终于知道,这不光是本方法论的工具书,作者更是要让我们明白:不要偏离阅读的初心,要保持“空杯心态”,随时吸收新东西,并持久地保有阅读的热忱。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在书中遇见更多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