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梁耀君
还没起床,就收到信息:“送你一碗腊八粥,甜蜜枣、健康豆、开心莲子、欢喜果、加上幸福水慢慢熬,吃了它”,欢快的铃声载着朋友的祝福扑面而来。
我推推熟睡的爱人:“快起床,今天是腊八,起晚了眼睛会红的”,爱人笑了笑,继续他的梦境。
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看不清太阳挂在哪里,透过窗帘只能感受一些慵懒的光。
近几年全球变暖,暖暖的气候让人找不到冬天里寒风料峭、冰雪覆地的爽快,心情也变得懒洋洋、温吞吞的。昨天报纸又登出某地树木腊月开花的新闻,更让人找不到凛冽的腊八节,坐在热炕上吃腊八粥的温馨了。
小时侯在姥姥家生活。每到腊八这天,外面还黑黢黢的,小屋里就响起姥姥、老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快起床!今天是腊八,起晚了眼睛会红的……”我迷迷糊糊爬起来,透过玻璃窗上厚厚的冰花,望望天际眨着眼睛的疏星,哦!院子里早已炊烟袅袅,灯火通明了。
灶台前忙碌的姥姥,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翻动着锅里即将煮好的腊八粥,小屋里热汽腾腾,弥漫着腊八粥的香味和姥姥、老爷慈祥的爱意,我的心里顿时甜滋滋、暖融融的。
据说腊八节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后来演化成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起初,粥是专门煮给僧众吃的。出于对宗教的敬仰和对美好的祈愿,老百姓也很在意这个节日,腊八逐渐演化成民间节日。
腊月初七下午,大人们就忙活开了,找出备好的黄米、江米、豇豆泡在盆里,洗红枣、剥花生、砸核桃仁……,谗嘴的孩子们,乘大人不注意,你抓一把红枣、他抓一把花生,凑在一起享用,非常开心!
腊八的早晨,我一边吃着腊八粥,一边听姥姥唠叨:“做腊八粥不能急,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有讲究,锅开后用慢火煮, 腊八粥的味道才会出来。腊八粥养人,但要慢慢吃,吃急了伤脾胃……”
腊八粥要吃上好几天,仿佛咀嚼着甜甜的日子不舍得让离去。
当地老百姓有句话:腊八、腊八,冻掉下巴。那时的天气真冷,但有姥姥、老爷的呵护,我从没想过会冻掉下巴。倒是在腊八这一天,总不由自主地跑到镜子前照照,担心自己的眼睛会红了。孩子们逗乐的游戏也是彼此翻开眼皮,用“红眼儿”吓唬对方。
那年月,孩子们真是“红”着眼睛盼腊八。因为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这以后,小镇的街街巷“年”的味道就渐渐浓了起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缝新衣、备年货。尽管当时物质匮乏,成年人比平常更多地承受着年关将至的艰辛,孩子们却在大人的忙碌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好。
来城市生活后,从没有在天亮前起来过腊八,倒是近年来,每逢腊八总会收到手机信息捎来的“腊八粥”。超市里也把类似腊八粥的食品用保鲜膜包起来,贴上“八宝粥“的字样出售,连续几年,腊八这天我都去买,却怎么也吃不出腊八粥的感觉。我想也许是配料太杂,反而冲淡了主料的味道,也许是速成的高压锅,熬不到真正的火候?
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自己记忆里的那些日子味道太浓,给我的烙印太深,让我总感觉当下的时光不够火候。
确实,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什么都有了,却少了经营生活、品味人生的耐心。大家忙于名利场上高效能的追逐,无暇过滤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乐趣,也无心体会节日蕴涵的浓浓味道,把生活过得复杂而匆忙,把节日过得机械而疲惫。我常常担心:我们那些衣食无忧的孩子,在未来描绘童年时,将如何着色布彩!就像今天的节日里有了更丰盛的食品,却缺少了很多内涵。
人常说:故土难离。其实真正难离的是故乡那种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永远走不出去的情节。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但他的心不会走得太远,甚至是人在千里外,心却一辈子在那片最眷恋的热土上徘徊。因为故乡的每片山水都承载着你的一段光阴,这段光阴无忧无虑、华彩如梦、充满希望;每条街巷都为你保留着许多故事,而这些故事无论是苦是甜,都是值得你终生回放、倾心吟唱的欢歌;每位亲人都给你留着一道印记,每个节日都助长着你的一种向往。
而今,我已住进高楼大厦,有了一定的积蓄,还获得一些头衔,生活已经步入现代化的轨道。然而,心头那幅最纯美、最亲切、最本真的画卷却始终在故乡。即使熟悉的院落人去屋空,远去的童谣渺若烟云,我也总会经常在追忆的星空下,一一点亮乡亲们熟悉的面容,让童年的欢乐花朵一样回到枝头,让自己回到生命的春天,去重温阳光的明丽和泥土的芬芳。
人声喧腾日高起,无意起床,眼前持续着一幅温馨的画面:漫天朝霞如同弥漫天际的粥香,下面千里冰雪、大河蜿蜒,河阳寂静的田野深处,是拥抱着我整个童年的小城。那里是我一生回望的愉悦,是我终生追求的方向,是我的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