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
兴利
“兴利”是“锦上添花”的事,因为“利”本来就存在,“兴利”是让“利”更普遍、更广泛、更大、更红。“利”总是好的,因为“利”本身就有“好处”的意思。这么说“兴利”岂不是大大的善举? “兴利”是好事,但是不好办,搞不好就适得其反,比如说:节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费是“兴利”,但也导致节假日高速公路拥堵不堪;老百姓得病住院报销是“兴利”,但也导致住院的人增多挤占了有限的资源。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应,“趋利”就意味着:除非“利”是无限的,否则必然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有分配就有矛盾,这是一定的。
有人说“兴一利而致十弊”,有些夸张了,这可能会是某些“因噎废食”及“不思进取”者的借口。但,以此提醒决策者,没有充分论证和慎重的权衡利弊,不轻易“兴利”,是对的。
除弊
“ 除弊”一般是不会错的,因为“弊”一定是不好的,“除弊”总不会被公开反对,总会赢得大部分人的支持。比如说:惩治贪污腐败是“除弊”,不会有人反对;扫黄打非是“除弊”,不会有人反对。 但,“除弊”的重点是“除”,“防”是不行的。“除弊”不能含糊,不能留口子。“除弊”往往是强制性的,是有斗争的,因此,有“铁帚除弊”这一说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弊”是怎么来的,理论上讲只要有漏洞就会有弊端,哪有什么是没有漏洞 的呢?铁板一块也耐不住风吹日晒,由此看来,“弊”是除不完的。只好选择不可容忍的“弊”来除,因此,“除弊”是要区分程度,有重点的除。
兴一利不如除一弊
综上所述,在“兴利除弊”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大部分历史阶段“兴一利不如除一弊”,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兴利”是多了一事,“除弊”是少了一事,这是很明显的加减法。
但,有一点需要明白:“除弊”并不一定能“兴利”。因为“利”和“弊”之间并不是真空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若“除弊”过甚,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弊”,这个“弊”是“利”转化过来的,有句话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总之,单纯“除弊”,不难,对症下药或者刮骨疗毒,均可;“除弊以兴利”,就比较难了,需要标本兼治,这就不仅要刮骨还要壮骨。
绕来绕去,只是证明“兴利除弊”是不好分开用的,一旦分开就说不明白,你到底是要“除弊”,还是要“兴利”,还是两者都要?
以上,2018年9月11日,夜,胡思乱想。
清朝康熙皇帝在一位巡抚的奏折上批过这样一段话:“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这段话后来不知道被哪位老师出成一道历史选择题,问康熙的本意是什么,我特别想问那位老师:“老师,请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