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不易的叹气中长大,孩子很容易会变得自卑敏感,抬不起头。
在纪录片《父亲》中,农民工老韩进城打工,供养自己的儿子胜利读大学。
老韩有个习惯,就是会把每一笔借钱记录,每一笔支出,都记在本子上,以便可以随时拿出来叮嘱教育一番。
“你看,这是这次为你借的钱,崔牛50元,红旗50元,李卫卫200元,满仓100元,韩亚军190元。”
“我儿,这大学头一年就交了7000多块钱,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
胜利平时很懂事,在学校每天的伙食从不超过六块,经常是素菜配米饭。
课余的时间也从不玩乐,一有空他就蹲守在操场里,翻垃圾桶捡空瓶子卖钱。
他也会在意同学异样的眼光,但父亲的话每天敲打在耳边,让他不得不放下尊严。
一转眼,就到了找工作的时候。
可谁知道,胜利在招聘会里转了两个多小时,却一句话也不敢开口说,最终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
原来,长期“低头”的生活让他打从心里就觉得低人一等。
他每天小心翼翼,不敢跟人交流,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际。
最后,四处碰壁的求职经历让他干脆放弃自我,找了份不需要学历就可以干的苦力活,又踏上了和父亲相同的命运。
弗洛伊德说过: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老韩当然不是坏父亲,他为了孩子上学倾尽所有。
但他却忽视了孩子承受能力有限,把生活的苦难全盘托出,让孩子陷入深重的自卑中,彻底失去改变生活的底气。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说,父母每天的诉苦,对她最大的影响并不是金钱上的,而是让她成为了“只有吃剩饭、玩破烂、穿旧衣才能心安理得的垃圾人”。
物质上的匮乏可能是一时的,但精神上的自卑贫瘠却影响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