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基本道德》
1.不对孩子诉苦。
父母对孩子诉苦,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很沉重,这也是一种角色倒错,就是要孩子扮演自己心理父母。
2.不对孩子说父亲(母亲)的坏话。
对孩子说父亲的坏话,会剥夺孩子和父亲的链接,导致孩子压抑对父爱的需求,变得讨厌或看不起父亲。
3.不要把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以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自己管好自己,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意志的独立个体来尊重。
4.不要要求孩子感恩。
要求孩子感恩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只会给孩子制造亏欠感,并不会让亲子关系变得亲密。父母如果真的能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会和父母关系很好。
5.不要随意处置孩子的宠物和玩具。
比如送人、吃掉或扔掉,也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孩子不仅会对父母产生依恋,对宠物、玩具等等都会产生依恋。大人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里面,可能藏着孩子的深情。
6.不要威胁抛弃孩子。
威胁抛弃孩子,比如“滚出这个家”“不要吃我做的饭”“不要花我的钱”“不要穿我给你买的衣服”等等。
这对父母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方法,因为孩子没办法脱离父母独立生存。
但是被这样威胁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安全感,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也会严重的破坏亲子关系。
7.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吓孩子。
比如鬼来了、老虎来了、不听话不睡觉就会被坏人抓走等等。这样父母是省心了,但是增加了孩子对外界的不安全感,还会导致孩子怕鬼怕黑做噩梦。
8.不要经常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
这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会增加孩子的羞愧感或不被接纳感。让孩子觉得不优秀不完美就不配被爱甚至不配活。
9.父母不要在细节上过度指导孩子。
这会消灭掉孩子的自我感和主动性。
比如父母过多干预孩子写作业,孩子会觉得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再比如一些小事上总是告诉孩子该怎么说怎么做等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傀儡。
10.不要打击孩子对异性的好奇,这是对孩子正常情感的一种剥夺。
比如电视里出现拥抱亲吻的镜头,父母不要换台或挡孩子眼睛。比如孩子喜欢某个明星,让他去喜欢就好。父母在这方面的过度限制,会增加孩子的性羞耻,导致孩子不能正常的看待自己的身体和性需求,也会影响到孩子和异性的相处以及成年后的婚恋。
11.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
经常打断孩子,孩子会觉得被拒绝或自己有问题。听孩子把话说完,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接纳,这样对搞好亲子关系帮助也很大。
12.不要说孩子像某某某。
比如像你爸一样不靠谱没良心等等。这是对孩子一种严重贬低,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13.不要批判孩子的需求。
许多父母很讨厌孩子有需求。觉得孩子要这要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剥削。
实际上孩子有需求是没有错的。你可以告诉孩子不愿意或没能力满足他,但是不要批评他的需求不合理没良心。
经常批评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有罪或有需求会伤害到别人,慢慢产生“表达需求困难症”,甚至慢慢和真实渴望失去连接,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14.孩子开始上学或需要零花钱起,父母可以每周或每月定时给孩子转账,就像发工资一样。
这个钱就是零花钱,父母不需要过问孩子怎么支配。孩子如果需要另外买稍贵的东西,可以另外提。
这个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和富裕感,他觉得自己手里有钱。第二,孩子不需要承受要钱时那种低人一等的屈辱感。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就很容易明白以上道理。这样孩子轻松,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15.不要用投资思维来养育孩子。
有些父母生养孩子是一种投资回报思维。这种思维太严重,就是物化孩子。
比如有父母会说,“养你花了我多少钱”、“你上学花了我多少钱”,这样喋喋不休,只会让孩子心寒。
既然选择了生养孩子,就尽力对孩子好。孩子如己意,当然好。不如己意,也要有心理准备。
如果一开始就抱高期待,有时不如不生,免得做了赔本买卖,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
16.不要要求孩子非得把饭吃完。
要求孩子必须把饭吃完,就是把饭当成了主体,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主体。
如果孩子已经吃饱了,那么剩余的饭吃进去就是负担。
在吃饭上,让孩子说了算。管得多了,以后很可能变成吃饭留一口。
17.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孩子坏话。
有些父母喜欢在亲戚邻居面前说孩子坏话,比如说孩子不听话、懒、自私、爱花钱等等。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孤立和没有脸面。
这样说的父母,常是想在亲戚邻居面前显得自己不容易,然后博取同情和认可。 孩子是博取同情的一个工具。
18.不要在孩子身上寻求心理寄托。
夫妻关系不好,或老公经常不在的家庭。
有些母亲会过于把心思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会让孩子觉得沉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可以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系上。
19.不要对孩子说“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
曾奇峰老师对此的看法是,这会抑制孩子的直觉反应能力,也会导致孩子不敢在权威面前表达自己。
如果有话题父母不希望孩子参与,可以避开孩子。当着孩子面说,就是邀请孩子参与,孩子就可以发言。
父母允许孩子表达各种意见,孩子以后在权威面前也会坦然许多,而不是根本没办法和权威相处。
20.不要以为“孩子哭累就好了”。
许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哭声免疫法”。但知道孩子“哭累了就好了”。这句话就是“哭声免疫法”的精髓,许多父母无师自通。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说过:孩子一哭,母亲就去抱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依恋;孩子哭,母亲不去回应不去抱的孩子,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哭累了就好了”,正好与冈田尊司指出的背道而驰。
哭累就好了,对父母是一种省心的养育方法,但是会给孩子留下绝望的生命底色。
21.不要让孩子替自己消化焦虑。
习惯性贬低羞辱否定打骂孩子,就是让孩子替自己消化焦虑。
因为这样做的时候,父母可以把内心的自卑、焦虑、无助转嫁给孩子。
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结实自我,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化解那么多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