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小同学感受迷茫后的第一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约需要4分钟
絮语
初冬生活似乎稍有空闲,一个考试已经过去,而另一个考试还没有到来,尽管中间穿插着大大小小的活动,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时间用来读书。图书馆依旧庄严肃穆,冷冷的铁皮书架上被不同的作者赋予生命的文字跳跃着灵动的光芒,在一页页纸上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很显然馆内的桌椅满足不了来来往往的读者,有席地而坐的潇洒同学,也有静静站在书架旁的恬静姑娘。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并没有因为任何人的离去亦或走来而发生改变。
一眼
像蜜蜂为了攫取花蜜而在花丛中小心游荡一样,我为了找一本书在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封皮中,端详注视。这时的我真的是外貌协会成员,直到捕捉到《空岛》,这本书封面简约,似乎一直看下去真有一种空空的小岛上,海风呼啸的感觉。静静拿起,题记上一席话触目惊心。
中国存世那么悠久,绝大多数故事都散落在历史记载之外。散落,必定会遗失;遗失,又可能被找回。用什么方法找回?只能是艺术,象征的艺术。
艺术这个词好像从来都是被束之高阁,寻常人不可接近。说到头,艺术不过是源于生活,哪里有什么高低之分。在中国的历史上,正史记载下来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常常散落在历史长河之外又遗失在岁月流走之间。不忍心忘却历史的各路人,用可能想到的一切形式企图传承。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便是这样,用文字这种象征的艺术,为我们呈现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寻宝案。故事是虚构的,但反应的世相却是可触摸的。认真读了这本书,分享一些书中的句子和感悟。
人生真是吉凶难卜,方才还走得好好的,顷刻之间,眼看就要灭顶。自己还那么年轻,没想到死亡突然来临。没有一点先兆,没有一点预计,没有一点准备,生命如斧劈刀切,霎时断裂。
但凡传奇的大事,多成就于偶然之间,而前提是你早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世间祸福,人岂能料,也许上一秒在欢笑,下一秒就遭遇不测。可能这一时你悲伤痛苦,却突然间就有喜事来临。面对这些,我们不需思虑过多,认真度过眼下的分秒时光,该行乐时且行乐,应努力时莫迟疑。
世上有很多小事,一探根脉却让人震惊。
书中两个学者之间的争吵,引出了让人眼馋的惊天财富,而为了寻找这笔财富,江南之地又掀起了多少风波,一座城掘地三尺,一家人颠沛流离。所以现在有个词叫"细思极恐",虽然用在这里不是那么合适,但是两者表达的感觉还是相似的。
只有不清楚,才有玄趣。如果什么都很清楚,人人成了水缸里的透明游鱼,那便无趣。
以前总觉得什么事都要搞清楚才肯罢休,后来,慢慢懂得,留一些不清楚不明白也未尝不错。生活总要有点新鲜有趣的事物,一切都按部就班,永远知道下一秒要干什么,和机器人有什么两样。
这里呈现了很多中国文人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只要听到任何可以整人的风声,便发挥疯狂的想象力,在一些文字间生拉硬扯,罗织别人的罪名。
语言能杀死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人言可畏,空穴来风的欲加之辞伤人更甚。不只是中国文人,也不只是中国人,似乎哪里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疯狂的想象力。不说前朝往事,光是如今的舆论绯闻就足以让人感叹,根据自己听到的一面之词便妄加评论,酿成了多少悲剧。网络时代,还是想说一句,文明发言。
真正的悲剧是无法弥补的。事情本身总会过去,但时间不能治愈根本性的伤残。奇峰崩塌了,翠湖干涸了,山溪断流了,古树枯死了,一切都无可辽救。
很直观的一段话,让人无力反驳。做错事不可怕,但如果后果真的严重到悲剧,不管怎样做都无法弥补了。
真正的大善大美,总在视听之外。总算把大善大美牵拉给人世的,是一条条小径。无形无迹而又密密麻麻,终于让人世不至于荒凉。
读《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悟。一条几乎隐匿的小路通往几乎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而这样的地方,竟是如此高贵美丽,不忍亵渎。又或者《桃花源记》描写的场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五岳名山,了解万里长河人,但相信在此之外,还有很多不为外人道的大善大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本来,出发时就知道会是这样,但还必须来,因为这是最后一缕猜想断灭的终点。真正的有心人,怎么能不来终点呢?应该亲自到达,祭祀这断灭。
就像考研,很多人知道自己考上的机会渺茫,但都拼了命来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至少他努力了,他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勇敢踏上了征程,也许失败了,但他曾经来过,不后悔。
世界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结是没法解的。即使内心已无障碍,却 也找不到和解的语言和表情,那就只能放弃了。
有些事情真的是无法改变的。也许你们曾经要好,无话不谈,但当无意间的摩擦累积,矛盾崩坏,所有的表面和谐都将化为乌影。昔日老友再相遇,或许剩下的会是尴尬的微笑和客套的言辞。是啊,你们彼此已经不怪对方了,但这就像一张白纸,曾经一笔笔画上去的心结,即使擦掉也再不像从前。不如就这样吧,再擦可能连白纸都会破。
---感谢你耐心的读完了这篇文章
---欢迎更多评论和留言
---期待与你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