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工作上各种琐事缠身,竟直到了尾巴上,才有时间坐下来写写这一周。
这个周的主题,是我很久没有思考过的婚姻问题,或者说,亲密关系。
吊诡的是,我开始思考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老公不在。是于没有问题中生出来的问题。
老公离家五天,我非常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轻松惬意。这是我很长时间没有过的。
长时间以来,我虽从不在结婚与单身中作出价值性的判断,但就个人经历而言,总还是偏向于两个人的生活,总认为有个人在身边多少强些。
但这次老公离家,却深深改变了我的看法。
其实我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只是结婚时间长了,互相都越来越随意,连吃个工作餐也能吃多许多夭娥子来。
譬如老公回来的第二天中午,照常一起吃工作餐。
当我将近十二点下楼给他打电话时,他才告诉我,他人还在客户那里,打车回来要十几分钟。
好吧。毕竟是亲老公,我忍了。
我发微信告诉他我去商场的书店逛逛等他。顺便说了我决定中午不吃主食,所以只有两家餐厅可选,第一家和第二家。
十几分钟之后,他打电话给我,说快到第一家了。我说好。
但我转念又想到这时间有点晚了,第一家餐厅一定要排队,便又打电话说,要不去第二家。
他不想去吃那家。并且说出租车已经快到第一家门口了。
好吧。我再忍。
等到我们在第一家餐厅门口汇合,因人多,他首先打起了退堂鼓,说我们去别家吧。我说好。
走了几步,我问他吃什么。他答,要不吃面?
这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明明我说了,不吃主食,吃面是个什么鬼?这是在玩我?
然后他告诉我,没看到不吃主食那句。
纳尼?一共发了四句话,就看到吃第一家餐厅那一句?我看平常回工作微信倒是认真得很,一点不像这样含糊的样子。
照这样下去,就要得出个我的重要性不如客户的结论了。更有甚者,或许连同事都不如?
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打住,不要再想下去。凡事一深想,日子就没得过了。
看吧,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一顿工作餐,平常全程不到半小时搞定的事,给我弄出这么多情绪来。
如此一对比,若是自己一人用餐,想去哪去哪,想吃啥吃啥,是不是就显得轻松惬意许多了?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没结婚而一直期待结婚的朋友听,她竟也无从反驳。
人生中有很多变化,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但却另有些变化,就在自然而然间就完成了,不到一定的时候,你甚至不会发现。
譬如我从前最怕晚上一个人睡觉。十年前,我和老公刚住一起的时候,一次他回家,我接连三天每天都要折腾到凌晨三四点实在困得不行才能睡过去。后来只好找了个朋友来家里陪我睡了几天。
结婚后,略微好了些,但还是很恐惧。每晚睡前要几次确认大门、卧室门都反锁好了,把所有的窗户全部关紧,然后纠结两个小时要不要戴耳塞睡觉。戴上吧,万一有贼人闯入,我岂不是听不见?不戴吧,略有一点响动就惊得自己一身冷汗。如此折腾来折腾去,常常要到深夜才能睡过去。
可这一次老公离家,我发现自己竟一点也不怕了。甚至晚上都不会刻意反锁门,想说小区治安一向稳定,从没事故发生,反锁门不过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既然心理问题不存在了,也就不用解决了。
这次老公离家五天,我同往常一样,每晚按时运动、洗澡、上床睡觉。内心没有一丝丝恐惧。
这多年的一个人在家无法睡觉症,就这样不治而愈了。
不仅如此,少了每天晚上与他纠缠的过程——譬如他习惯早上洗澡,而我总要求他必须洗了澡才能上床;譬如他总是躺在床上打游戏干扰我睡觉;譬如他睡觉会打呼,还会扯我的被子——我的心情无比轻松,我的睡眠前所未有的香甜。
我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信号:恋爱十二年,结婚六年,我走出了一个从单身,到向往婚姻,到享受婚姻,终于又到了重新向往单身的循环。
世人总觉得离婚是件遗憾的事。就算是有再充分的理由,见了离了婚的人,总要替人叹口气,惋惜一番。
然而我如今终于明白,为何说离婚是新的开始。往常总觉得,那是从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冠以新开始的名号,不过是人为让这开始亮堂些。
其实却真的未必。我们的文化里,总认为永远即圆满,但人却不是不变的。
人生来孑然一身,到了青春期,开始渴望伴侣,然后终于有了伴侣。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唯一一种我们认为圆满的结局。
但若我们承认人是变化的,就一定有可能,有些人会渐渐想从两个人变回一个人,跟无数的,想从跟这个人变成跟那个人一样。
只不过比起朝秦暮楚,想要从婚姻变成单身,显得更高尚些。至少这大概率是一种心灵上的选择,而不是生理上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无论人还是事,唯一不变的一点,就是都处在变化中。
一向自行其事如我,回头看来,竟也有无数被传统观念绑架的时候。
举个最最普遍的例子。人们常说,女人若不能在夫妻生活上满足男人,便是没有尽到婚姻的义务,男人若因此出轨,最终离婚,女人要负全部责任。
这么多年,我竟也信了。
直到前几日我忽然想到,为何在这件事上,是以男人的需求作为标准?如果反过来,以女人的需求为标准而导致的不和谐,女人是否一样可以指责男人,并且可以无条件出轨?而如若婚姻双方像我们所想象的一样真正平等,为何这种满足是建立在任何一方的身上,而非将双方作为整体?
很显然,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型双标现场。
从二十世纪初叶起,我们就高举女性解放的旗帜,摇旗呐喊——也只是在呐喊。更多时候,我们为传统观念所裹挟而毫不自知。
最近老是有人劝导我说,若我不生孩子,过几年,老公要是反悔,而我却因年纪大了不能生育,他极有可能选择将我踹掉,另找一个年轻女人。
说句不怕丢人的,我听到这话,虽脸上不动声色,内心却也不是毫不动容,甚至认真思考过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后来我想通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道理,所有的心理学书籍一再告诫我们,我们却总是视而不见。
也就是那句著名的箴言: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不要试图控制你所不能控制的,学会区分什么是能控制的,什么不能。
从原则上来说,自己是能控制的,所有的他人都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之所以说是原则,不是因为我们常常能控制别人,而是因为我们常常连自己也无法控制。
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件事就很简单。我就算学来日本女人那般二十四孝,老公是否会出轨这件事,我也决定不了。
哦对了,前几天新闻说,日本一位女星,仙女一样的人儿,老公出轨多人。
评论里很多人不解:家里一个神仙姐姐,还要出轨?去哪里找比这更好的妹子?
当然,也不用拿什么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这种一棍子打死的言论来解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男人为何出轨,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他自己能决定。反之,女人也一样。
若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视婚姻如粪土,自然也是不对的。
前几日看一本心理学书籍,有人问心理学家:对妻子没有爱了,怎么办?
心理学家答:爱她。
那人恼火:我说是我对她已经没有爱了,还怎么爱她?
心理学家答:爱她。
我们记忆中的爱情,是初见时好看的侧颜,是阳光下轻漾开的一抹笑容,是深夜时稳稳跟在身后的守护,是无数个这般引人心动的瞬间。
但和这世上的所有事一样,爱情,以及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也非一成不变的。
少年时,爱情是被动的;如今,爱情是主动的。
少年时,爱情是花前月下;如今,爱情是油盐酱茶。
少年时,爱情是你这么好,所以我爱你;如今,爱情是即使你不那么好,但我选择了你,所以我会尽力去爱你。
所谓的七年之痒,无非是人到了中年,却还期盼少年时的爱情。
想来也是可笑。你头都秃了,肚子也圆了,说话粗声大气像个事业有成的商务人士了。你的一切都变了,却希望爱情永不改变。
叔本华将人身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我想,爱情大抵也是如此。每个人生阶段的爱情有不同的面目,若想要有好的爱情,每个阶段也该有每个阶段的主题。
少年时,要有爱情,只要长得好看就够了。若是长得不太好看,那只能靠运气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年的爱情,要公平得多。长得再好看,站着不动只让别人来爱,是行不通的。
每个人要付出的努力都一样。也并不难,多用脑,多走心,勤动手,就可以了。
这其中的关键,是千万不要以为“他/她早就是我的人了”。从前,你还有满头秀发,八块腹肌,或者高挺的胸部,满脸的胶原蛋白呢,现在不也没了么?
至于老年的爱情如何,但愿我老之将至的时候,便能醒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