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说的就是《爱乐之城》。
虽然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已经斩获了7项金球奖大奖以及14项奥斯卡提名,要知道这甚至追平了由《泰坦尼克号》和《彗星美人》保持的提名记录,但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奖项光环加持,才把观众走进影院前的期待值无限推高,而从影片并不深刻的故事主题和并不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并无惊喜的桥段设计来看,想在两个小时内见证神作的观众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爱乐之城》宣传照有必要事先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爱乐之城》是一部烂片,事实上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无论从故事完成度和制作水准来看,这都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从优秀到卓越,这中间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爱乐之城》最明显的观后感,大概是“浅”和“平”。坦率地讲,整个影片的前半部分大致相当于一个美国傻白甜的上班与撩汉的日常。在男女主角疯狂撒狗粮的同时,他们各自对梦想的执着——对,看起来更多的仅仅是“执着”,而非“奋斗”——真的不比《喜剧之王》里尹天仇躺在简陋的小床上手捧《演员的自我修养》带给我的感动多。
因为心里始终抱着见证神作的期许,观看时我反复担心着剩余的片长时间,心想导演你要是还不来个神转折,这电影可就要结束了啊!然而直到全片结束,除了结尾处的两个片段——一个是功成名就后的女主角回到她原来工作过的咖啡店买咖啡,随后就像她当年注视着当红明星上车离开那样被众人注视着离开;另一个是女主角看到男主角(也就是前男友)深情地弹奏钢琴时,脑补出的一段“如果我们现在还在一起会怎样,是不是还依然深爱着对方”的画面外,并没有什么能打动我的地方了。而即便是这两个桥段,在我们这些长期被套路爱情片和烂俗偶像剧调教的中国观众面前,让人感到更多的仍是似曾相识的味道以及反复袭来的尿意,更别提扎实醇厚的嚼劲和浅酌慢饮的回甘了。
《爱乐之城》的主题,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爱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通常这类题材,一方面,因为非常靠近观众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所以十分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每一个普通观众在凡俗的日常里见惯了太多的成功失败、爱恨离合,所以才不满足于在大荧幕上看到的只是由帅哥美女演出的现实翻版。观众需要的,或者说能够真正打动观众的,我认为应该是脱胎于现实的故事元素,而又同时兼具或浪漫,或传奇,或天马行空,或荡气回肠的艺术加工的影像作品。
《爱乐之城》剧照正如我在上文举到过的例子,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另一部关乎爱情和理想的喜剧电影,那就是《喜剧之王》。在《喜剧之王》里,我们即能看到诸如尹天仇听不到导演喊“cut”就绝对不动、穷困的他把自己的钱丢给受骗的阿婆这样打动人心的小细节;还能听到诸如“我养你啊”、“其实呢,我是一个演员”这种金子一般的台词的振聋发聩。而反观《爱乐之城》,无论是在对人物刻画有帮助的细节上,还是对于主题的升华上,都乏善可陈。结果就是,你看《爱乐之城》,最后看到的是你自己;而看《喜剧之王》,最后看到的是理想和爱情。这两者在技艺水平上实在无优劣之分,但在情感互动上确实有高下之别。
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愤愤不平:“难道金球奖和奥斯卡的评委还不如你吗!”
当然比我厉害。所以我得说,《爱乐之城》实在是一部“讨巧”的片子。首先,这部电影一定会让美国的电影从业者产生深深的共鸣。本片故事发生在洛杉矶,那是好莱坞的所在地,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女主角米娅的工作地点,就在华纳兄弟片场的一个咖啡店里;英文片名“LA LA LAND”也正是洛杉矶的别称。而片中男女主角的经历:不停地跑剧组试镜,不断地遭到拒绝,无数的白眼,无数的冷漠,难道不正是许许多多在洛杉矶从事影视行业的工作者共同的经历写照吗?当看到洛杉矶如春般温暖平和的春夏秋冬里那个执着的背影时,有多少电影人就已经湿润了眼眶呢?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看这部歌舞片的镜头、配乐与舞蹈,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其精良的制作甚至一度将人们带回到上世纪30至60年,那个歌舞片的黄金年代,也有一些瞬间让我们蓦然想起了《雨中曲》、《名扬四海》等经典歌舞片的经典桥段。那都代表着美利坚曾经一整个时代的辉煌,这对无论是美国的观众还是评审,都具有非凡的情怀和意义。而这些意义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几乎根本体会不到。
一部电影好不好,自己看过才知道;纵然所有人都说好,你也有理由说出自己的不喜欢,因为,
表达独立见解不是件危险的事,
被大众舆论裹挟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