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入门-傅佩荣

哲学入门-傅佩荣

作者: gooddaytoyou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11:22 被阅读0次

    培养智慧

    苏格拉底年轻时也曾钻研自然科学,有一天终于决定转向。他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检讨的人一,是不值得活的。

    希腊戴尔菲(Delphi)神殿上所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在此发出耀眼的光芒。跨过这一门槛,我们就接触到“智慧”了。

    智慧与知识的差别有三

    • 智慧是主体的,知识是客观的
    • 知慧是普遍的与统合的好像看出宇宙充满生机无一物是隔绝孤立的,人生则构成整体,是呈现价值的过程
    • 智慧是根本的与究竟的见无常知有常,见生知死,死又不是生之结束,即使死是生之结束,亦非生之目的所在。

    发现真理

    正因为人只能得到相对真理,所以必须谦虚为怀、谨慎为上。法国谚语有云:了解一切,即是宽容一切。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即使无法了解一切,也要努力宽容一切。

    印证价值

    理解与诠释

    西方人关于诠释的立场,分成三派:

    • 一是侧重“传统”,把传统看成富有生机的意义世界,从它出发,再寻求它的视域与人人视域之融合。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在此一“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达成。
    • 二是侧重“个人”,要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作为解释的基础,“对我有意义的,才有意义”。如果文本境界再高,却非我的存在经验可以消化,亦即两者之间无法找到交集,又如何得到阅读效果?
    • 三是侧重文本,直扣原典本身的意义,让原典为自己说话。这时,就须加强文字学的训练了。

    诠释分四个步骤

    • 它究竟说什么
    • 它想要说什么
    • 它能够说什么
    • 它应该说什么

    如果从事学术研究,撰写一篇论文时,就须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训练。

    中国的哲学

    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居核心地位。

    中国哲学特色

    • 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
    • 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
    • 对超越保持信念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

    儒家哲学

    认为人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内在却有动力,需求自己走向完美。配合的措施则是合理的政治制度与教育机会

    人性论

    • 第一,人性是向善的。
      ”向“代表人有自由,可以选择。”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清楚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失去的心找回来。
    • 第二,人生应该择善固执。就”择善“而言,需要良知与教育合作,以求分辨具体的善行。考虑要项有三:一是外在规范,二是内心感受,三是对方期许。
    • 第三,人生至高理想在于”天人合德“。安贫乐道。

    道家哲学

    道家思想以智慧为重,要靠个人体悟启明,而无法传诸大众

    有了人,世界就有灾难、罪恶与痛苦。如何从根本上予以化解?
    老子观点:一切问题都出在人的认知与欲望。当人为了生存而必须认知万物并加以区分时,区分亦带来价值上的贵贱之别,由此引发了人的欲望。大家都去追求”难道之货“,人心怎能不乱?但是,人的认知能力本身并没有错,它还有提升的可能。

    因此,老子的构想是: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区分“,后果利弊互见;若要兴利除弊,至少可以保障自己,就须将它转化为”避难“,由于明白吉凶祸神福的道理而避开一切灾难。老人注重”无患、无尤“,希望”全身保真“。
    接着,认知能力可以更上一层,由向外区分与向内衡量,提升到主客合一,不再执着于自我,却能以”道“的立场来观照一切。这时产生”启明“,洞识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无为胜于有为,甚至,无为就是无不为了。

    一旦化除执着,眼界随之开朗,天地也变得无限宽阔了

    西方的哲学

    素以论证周全、系统严明著称。

    宇宙论

    宇宙本身是什么?宇宙对人而言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不妨转而思考:在这样的宇宙中,我们如何善度人生?

    哲学与人生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的确,哲学不能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是却能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因而活得更有滋味。人的理性可以向外探索,也可以向内反省,更可以超越内外与主客,达到合一的境界。这一切又须知与行互相配合,在不断的努力下,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使生命表现为充实、圆满、和谐、快乐的历程。

    “真”是什么

    由知识转化提升为个人的生命智慧

    • 一、向外求知
    • 二、向内反省
    • 三、一往平等

    西谚有云:真理使人自由。

    “善”是什么

    也就是保持人际关系之和谐,我们才能得到快乐,但是所谓“人际关系”,绝不是指好好先生或乡愿,而是兼顾仁爱与正义的原则,先求尽已,再求正人,使人我双方都日趋完美。

    "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是“令人愉悦的”,因此它随人而异。

    是“谁”在审美?这个审美者本身的修养扮演了关键角色。对一个流浪汉来说,酒瓶之美犹胜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人的审美是由“感受”在决定。感受有当下立即的作用,必须由个体而领会一物之合宜妥适,同时又不能引发任何求知及可欲的念头。这正是康德所谓“无目的的目的性”。心中不存目的,遇上了又觉得恰到好处

    “圣”是什么

    宗教所标举的“圣”,属于人的生命之整体安顿

    佛教对“苦”的描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贪、嗔、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入门-傅佩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lx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