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两个童年,一个童年是小时候自己经历的童年,另一个童年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童年。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去想起自己这个阶段的经历以及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相处的模式。在成为母亲之后,在某些瞬间,脱口而出的话、无意识的动作,和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如出一辙。由其是面对孩子的淘气,满腹情绪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情绪做出反应,立即做出判断和假想,而没有考虑到哪可能是因为当下发生的事情,勾起了过往的记忆。
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者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保护自己,以免你感受到自己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者不自行的感觉。所以,不知不觉中,你挑了一个简单的做法:你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在孩子有过分的行为时,我会立即提高嗓门去制止。这个时刻,会恍惚,会看到母亲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太吵闹的时候,妈妈就是这么做的,那种无意识的影响已经进入我的体内,看到类似的场景的时候,会条件反射地照搬她的那一套方法。有时候,也会把她那时候常用的一些词在无意识之后就脱口而出了。和亲人们聊天,我会经常调侃自己,越来越像我妈了。
堂妹,曾经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姑娘。成为母亲之后,却经常不开心,想不通,总是处于恐慌中,恐慌自己做不了一个好妈妈。对她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和关系产生了怀疑和批判,会情不自禁地去想起小时候母亲的语言暴力以及没有被感受到温度的做法,就愈发不能理解和原谅母亲。这种情绪积压久了,整个人的心态和状态都处于极易被触发的状态。她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阶段,触发了自己回忆当时年纪自己的一些感受,当时母亲给出的回应和关注的方式是她不能接受的,有伤害的。如今,面对自己的孩子,母亲的语言和关注方式总是在无意识中跳出来,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也被这样的语言伤害到,就心生自责,长期积累,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影响。
孩子的感受是需要及时回应和关注的。面对孩子的耍赖和哭闹,不少父母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忘记刚刚的不愉快,用另外的物品吸引走注意力。这种方式看似及时奏效,然而,这样的方法用多了,就会产生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就不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在你刚想敞开心扉对面前的人诉说刚刚的不愉快时,对方立即打断你,说,快看外面那只麻雀,飞得好高呀。你会更愤怒,一次又一次,他都采用这样的回应方式,当你有需要分享或者诉说的事情时,也不会对这个人开放。因此,在面对孩子的感受时,积极地去回应和关注,而不是强硬地挡回去让他内化,会培养出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