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去常熟兴福寺吃碗蕈油面

去常熟兴福寺吃碗蕈油面

作者: 金点大伟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11:16 被阅读0次

            时光匆忙,不觉五月将至,闷了三年,今年真想出去走走,无奈时间有限,只能考虑短途周边了。无锡周边倒是不少可去之处,常州、苏州、水乡同里、甪直、周庄都能当日来回,即便毗邻的浙江嘉善、湖州亦不远。我倒是想去东邻的常熟,只因之前去过,那里有座山,有面湖,有座寺,有碗面,有只鸡让我惦记了十二载。山是虞山,湖是尚湖,寺为兴福寺,面是兴福寺的蕈油面,鸡是常熟名吃叫花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名句中四百八十寺,无锡的南禅寺位列其中,常熟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亦是。兴福寺寺内山岚萦绕,古木参天。寺内山坡上竹林曲径被唐朝诗人写进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馨音。”这兴福寺曾因旁有破龙洞曾称破山寺,这也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由来。兴福寺的诗是好诗,寺中更有好字。字是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所写。据传米芾出了名的任性和疯癫。疯癫的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常建的诗经米芾题写改了三字落在碑刻上,不仅漂亮得出奇,也更贴切如今的兴福寺。

        除却兴福寺的古木、繁花,碑刻、茗茶,最驰名的得说是兴福寺的面,纯素的,蕈油面。浇头很简单,就是山上采的野蕈子,这野蕈子盖是松树下的蘑菇吧。兴福寺面的闻名始自宋氏三姐妹,她们在上海住的闷了,来常熟乡下采风,被一碗面惊得拍案叫绝。自此这碗面名满天下。

          相传这蕈油面最早是寺中僧人采摘虞山上独有的松蕈熬制素油,煮食面条而得名。后来被大众熟知其鲜美滋味后,发展成了如今适合俗家之人吃的蕈油面。出名的面馆有兴福老面馆和望岳楼,兴福老面馆和兴福寺一墙之隔。露天茶铺不小,诺大的空地随意地摆着一些的竹椅茶桌,人们游玩累了渴了,歇歇脚喝点茶,点碗“蕈油面”,自在家常。无锡广福寺素面,苏州昆山的奥灶面,镇江的锅盖面,东台的鱼汤面,扬州的阳春面我都吃过,这“蕈油面”更甚一筹,让人印象深刻。清代最爱吃的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盛赞此蕈:“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用蕈油作汤底,松树蕈做浇头的面,香气独特,鲜美至髓,赞不绝口。因此,才有“尝过松树蕈,三日不思荤”的说法。

          早些年去曾和老板聊过,知晓一二。野蕈生长在古松林,采摘回来以后,清洗干净,在盐水中浸泡三、四个钟头,再用纯正的菜籽油熬“蕈油”。先是起锅热油,姜块拍扁的入锅,依次放入八角、茴香、草果等多种香料,然后将蕈投入油锅爆炒,最后加入酱油、盐、糖等调味,出锅冷却后即成蕈油。江苏除了阳春面一般红汤细面风格,蕈油面亦是如此。捞面是个技术活,资深捞面师傅在江苏月工资起码在万元左右。考究的面捞出如一抹鲫鱼背式铺在碗中,舀入蕈汤加上蕈肉浇头,面白汤红蒜叶翠绿,棕色蕈块鲜嫩若肉。趁热,夹起一筷面条喝上口汤,蕈油特有的鲜香簇拥着面条滑入口中,那一瞬间,蕈的鲜香一下迸发出来,看似浓稠却并不觉得厚重,素的鲜美尚带清甜,肥嘟嘟的蕈子口感润滑厚实,香味独特鲜而不腥,“素面之王”美名不虚。

        天气渐热,不觉已是谷雨时节,晚春当惜。何不趁着五一出常熟走走,点杯茶,吃碗平民的面,偷一片春光藏着,慰藉辛苦的自己,可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去常熟兴福寺吃碗蕈油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ql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