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东坡先生对海南岛风光极高的评价。他说,海南风光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美,即使死在这里也不后悔。可见东坡对这座宝岛的喜爱。
海南岛,南海上一座风光旖旎、美丽富饶的岛屿。
那里有辽阔广袤的天空、澄清透明的海域、平坦柔软的沙滩,树影婆娑的椰林。
它四季如春,没有寒冬的冰冷和白雪皑皑的苍凉;它四季如夏,鲜花常盛,风韵常在,它有着“东方夏威夷”的美誉。
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一个生态宜居的好地方。
居于此,你可以把生活过得如诗如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这样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在宋时却被视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
因为,古时的交通闭塞,到“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
而官员一旦被贬此地,就意味着有去无回。
更何况此时已经62岁的苏轼,他自己也认为已经“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人生看不到任何希望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呢?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好友章惇打压,贬至海南岛。
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苏轼垂老投荒,布衣蔬食,生活条件变得十分恶劣。
再加上爱人王朝云于上一年去世,身处瘴烟蛮雨之中,面对绝境之时,苏轼内心却十分坦然。
他用极短的时间就接受并爱上了海南岛,在三年之间,创作诗词文章共306篇。
他唱和陶渊明,用大量笔墨深情歌颂海上风光,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心安处即是吾乡”。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在海南时期融入民歌风格创作的一首“立春词”。
对于海南岛,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
而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
他的那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
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足矣看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
在他的这首词中,那种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扑面而来,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们不禁热泪盈眶。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宋•苏轼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词的上片写海南春早,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对此,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
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预兆丰稳之年;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
这首对海南之春的热情洋溢的赞歌,以欢快跳跃的笔调,表达了作者热爱海南民风习俗和绚丽景色的真情实感,显露出不以贬谪天涯为意的旷达胸襟。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词上片的意思是,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词下片的意思是,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
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
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来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来如同血肉之色一般。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
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在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来错落有致;
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来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
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