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击本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的升维思考部分,用来解决人生中的无解之题。让人看了忍不住思索很多,甚至是对整个生命开始检视。
什么是升维思考呢?
升维思考就是:跳出眼前问题的限制与常规解法,通过层级、时间、视角、边界、位置、结构的变换,重新思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的思维方式。
作者提到了【逻辑层次理论】和【上帝视角】,我感觉这两个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逻辑层次理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38217/af7c083bf8f111bb.jpg)
在这个层次理论中,每一层所对应的内容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38217/d3c7bc735718ce74.jpg)
能力、行为、环境称为低三层 剩下是高三层,通过改变高层次改变能使底层次往往更有效。
上一层对下一层有指导作用,高层次上发出的改变必将向下辐射,从而在底层次上产生相应的改变
当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时,就可以用层级思考法来看,比如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干扰因素很多,渐渐在生活里有所迷失的时候。如果能想到最初的愿景或是初心,很容易就能回到自己的目标上来,拼弃掉那些不必要的干扰项。
我们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也总会迷茫,需要这种适时的停下来思考的时刻。
上帝视角
上帝视角是指从“我”这个壳中抽离出来,成为自己生活与生命的一个旁观者或俯瞰者。
这样审视自己眼前的痛苦与纠结时,你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风景,而在于获得新视角。
感觉我们自己在生活里的顿悟也是如此,很多事情能想得开。好多时候,并不是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是看开了当下的困扰,重新做出选择时,生活开始慢慢发生改变,慢慢变得有意义。
在《大明风华》这部剧情里,朱棣皇帝因为抢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而内心惶恐不安,一心想要除掉出家为僧的建文。后来,为了靖难之役的那些遗孤们,他们在塔里约见了一次。这种会见不是真的见,而是找人在中间传话。
僧:我把玉玺还他,是因为我不再需要它了,我已经不需要任何东西来抵御恐惧了,我也已经达到了知足常乐的地步。
什么样的境况,我都能开心地活下去,当皇帝就当皇帝,当僧人就当僧人,对我来说,没什么分别,这是我这一世的功课。
至于来世,何谈来世呢?如果你觉得这辈子失败了,下辈子会怎样?其实这一辈子都没活明白,要何谈下辈子呢? 一世命即是万事命,你做不了皇帝,也做不了僧人,不反思和改变自己,心不能安,到哪里都会被苦恼困惑,要与自己讲和。
看完之后非常的感动,以至于时间过去大半年了,印象也是如此深刻,特别是“一世命即是万世命”这一段,就是用上帝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一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才能活的如此通透而不痛苦。
而在 【无限游戏2:对智慧的追求】和【无限游戏4:对自我的觉知与探索】的部分里,都有提到“自己真实经历的一切”。
对智慧的追求
作者说:“相比获得知识,智慧是更难获得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我们所得到的永远是零星的知识与方法。当面临重大问题与抉择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堪一击。”
要从你所经历的一切中获得理解。这种理解就是智慧。智慧是指将智力、知识、经验和判断等综合起来,以某种方式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理解。
换句话说,一个人把所经历的一切融会贯通后,所形成的自己的见解就是智慧
我发现自己学了很多的知识和课程,用的时候总感觉提不起来,真的如作者所说【不堪一击】,原来是没有和自己的经历结合,反复实践,当然也发展不出智慧。
而在自我觉知与探索部分
作者说:“通过一件件真实经历的事、一次次向外的尝试与探索,以及一次次的情绪反应,从不同的维度去进行自我觉知,逐步画出“我”的模样,从而了解真实而多面的自己。”
向内的自我觉知和向外的不断尝试与探索这两种方法绝非孤立存在的,他们是合而为一的。
如果没有觉知,后面的尝试与探索就只能成为一种经历,而无法沉淀为思考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如果缺了尝试与探索,而觉知就会变成无米之炊和无源之水。
感觉【游戏4:对自我的觉知与探索】,是更细致地描述了智慧的产生过程。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我们才会了解自己 —— 山本耀司说
必须进行自我觉知,才能了解真正的自我,而这个了解的过程,也是需要不断尝试与探索,所以自我觉知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就结束了,而是伴随着生活,不断地持续发生的事。
无边界思考正是对我们人生观的拓展与重塑。当你的人生观从狭隘、有边界变得宽广、无边界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自然而然迎韧而解。
当我们的生活陷于焦虑不安、或痛苦不堪时,或许是思维正在走进某条狭窄的胡同里,需要自己暂停或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和规划。
这是升维思考厉害之处,有时根本无需解决问题,问题会自行消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