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向他的学生们着重强调了四件事“立志,勤学,改过,择善。”
左宗棠有一副非常知名的对联,其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因为从小接触的现代教育,导致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过于的“谈玄论虚”,不够务实。
直到最近慢慢的接触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和思想,才感到以前自己的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传统文化的思想,其描述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文体、修饰方式的限制和哲学出发点的影响,导致它不接地气,不够实用,这不大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西方式的哲学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具体化拆分,它是以缜密的逻辑作为贯穿始终的发展准绳的。西方早期的一些哲学家同时还是数学家;
而东方哲学思维的起点,是在一开始就设立了“天”或者“道”这样一个至高至善的理想化客体,然后不断的试图用纯粹的、在某些程度上甚至脱离了现实的“思考”去推断这个至高客体是什么。
“道”和西方基督教“上帝”的区别在于:“道”是一种至高的“规则”,而“上帝”更近似于人类“全能自恋”这种心理状态的一种人格化的投射。
即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普遍有些“空泛”,比如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恒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些云山雾绕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
现代人更喜欢的表达方式是:我们对“道”的定义是什么;
“道”的主要特性有哪些?然后1234列条概括如下;
“道”这一概念如何指导并应用于处理现实的具体问题;
使用“道”这一理念治国的有效性如何?其缺点有哪些?如何改进与规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实际上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的实用性和价值,却被古代文体和表达的习惯给大大的限制了。
Part.2
关于这一点是我最近在读《临高启明》,看到张应宸用古人的语言讲述宇宙大爆炸和万有引力这些现代概念时想到的。
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我们说“道”指的是宇宙诞生前没有时间空间的时候,一指的是奇点,一生二二生三指的是大爆炸的开始,三生万物指的是宇宙大爆炸的“暴涨”;
如果我们用这种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的表达方式去描述,那么古人的思想可能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笼统。
就比如我在开头提到的王阳明和左宗棠的那两句话。
“古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这句话过去我一直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与社会的磨合,我终于想明白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古人”,而是在于:这个世界的“规律”本来就那么多,“规律”本来也就在那里,只不过是因为“古人”在我们之前几百几千年就通过自身的经历理解了那些规律,所以总结成了“道理”。
不是因为话是古人说的才有“道理”,而是因为任何对于客观规律有用的总结,它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因为古人在我们之前总结出了那些道理而已。
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总结的“道理”就会不再适用当前的时代,但同时也仍旧有一些还是具有适用的。
并且不仅适用于当前,还能够适用很久远的可预见的未来。
这些具备很强适用性的道理,是因为它们更贴近客观的基本规律。
那么,“立志”就是这么一项基本规律之一。
而且“立志”这个概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命理学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Part.3
人随着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磨合,逐渐的都会慢慢的发现自己的边界。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在现实面前妥协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滞化,其实只是一种中性的、正常的、“普通人”都要必经的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刨除“运气”这一类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影响一个人人生发展和世俗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久的意志力”。
“持久的意志力”的涵义很广泛,我们所说的热爱、“强大的欲望”,“远大的志向”等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囊括。
这个概念最重要的地方是在于“持久”。如果你想做成某件事情,必须在这件事情未完成之前一直保有一种想要达成这个目的的欲望或是热情。
如果没有这种欲望的支撑,那么我们很难做成一件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倍感折磨。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普通”的标准:“普通人”几乎都没有“持久的意志力”。
相反,一个人只要能拥有“持久的意志力”,那么这个人就绝非池中物。
也就是说,厉害的人物一般都比较持久(—)
而且据我的观察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经验来看,这种“持久的意志力”往往是天生的。
同时作为一个不具备“持久的意志力”的普通人,我也深刻的意识到:这种“持久的意志力”很难通过后天养成。
我也有欲望,我也不是没逼过自己,但问题在于,懒惰和得过且过,总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将你想要完成某件事的欲望给轻松的浇灭。
反观那些拥有明切的长期目标,爆表的执行力和自律的很优秀的人群,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
有些人告诉我说,“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我的价值观里我会认为:“何必要这么认真的,这么努力会让自己很累的,就算玩不成不也是一样可以活着吗?
人活着何必让自己那么累,让自己轻轻松松的混过这辈子就很好啊”。
这种区别是出在价值观上的,而价值观不存在对错,所以每个人都在秉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追求“轻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真正理解那种追求人生“激情”的价值观。
他们看重的是目标达成和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而我看重的只是要轻松,尽量少那么多事要麻烦自己。
Part.4
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不一样,那么自然反应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
普通的人物在生活的追求上整体倾向于“维持原状”甚至是“退”;
而厉害的人物,他们在生活的追求上整体倾向于“进”。
这两相对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
看到别人比自己越来越好我也着急呀,但问题是,这种由根本价值观决定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你再怎么着急还是无法付诸行动,而且过不了两三天你的“雄心壮志”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这些不具备“持久的意志力”的人,可以说是真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种差距之所以很难弥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我们普通人的价值观本身所决定的。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本来就是保守的,而改变这种价值观是积极的,那么这种“改变”事实上违背了你价值观自身的逻辑,所以很难达成。
就好比一个人要把他自己举起来一样,这在逻辑上是无法实现的。
小时候老师都问过我们:“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有的说想做科学家,有的说要当大官。但那时的这些话无非是些戏言。
而王阳明却是从小就立志要做圣人,并且用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目的;项羽从小就说要学“万人敌”,终其一生他也的确在贯彻这一理想。
然而这种有“远大”的理想,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追求的人少之又少。
不说我们做不到“持之以恒”的追求,哪怕是“远大”的理想都很难树立。
因为“理想”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追求,不是说我们强迫自己立下远大的理想,就能够产生这种强大的动力了。
绝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没有理想,也没有追求的。
Part.5
“持久的意志力”对人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它令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始终都是“积极”的。面对困难和障碍,它会令人想着要去正面面对的去克服。
而不具备这种“持久的意志力”,会令人面对生活始终在潜意识里秉持着一种消极的、逃避的、不敢直面问题的态度。
面对挫折我们下意识的想法不是如何找到我们错在哪里然后去改进,而是马上想到:这个事好难好麻烦啊,不想做了。
我在看《临高启明》的时候,看到主角们遇到种种的困难和障碍时,我下意识第一的反应是:这些事怎么这么麻烦,要是我的话,肯定早就放弃了。
你看,像我们这些不具备“持久的意志力”的人,做事情很容易浅尝辄止,面对稍有挑战的困难就想着怎么避开或者放弃;
而那些能够在世俗中做出巨大成就的人,则无一不是因为他们能够持续性的、深入的去做好一件事,并且不会在过程中放弃。
因此我逐渐意识到,世间的事情的确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说来说去,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的书籍,不过是在反复的、变着花样的重复那些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比如我在这边文章中所阐述的无非是“坚持”的意义,“坚持”这一概念在过去被无数人谈过无数次,也必将在将来又被无数的人去重新阐述。
但是我们看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的书籍,看不同的人换着花样和形式,用不同的包装一遍遍的谈着同样的内涵,这有意义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看名人的演讲,看包装华丽的心理学文章,这些在实质上已经掺杂了很多“娱乐”的意味。就像很多人刷知乎,会自欺欺人的以为自己是在“学知识”一样。
我觉得在理解了本文阐述的一些内涵之后,有两件事情是有意义的。
一个是“认命”。
即意识到自己终其一生都会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就彻底的接受这一点,放弃那些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幻想和要求,不去用和别人的对比来折磨自己,降低期望值,专注在那些自己能够做的不错的领域,好好地享受自己平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