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音乐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件绝对美好的东西。而流行音乐,就是把音乐艺术中最简单、最明显、最易被接受的那部分美学逻辑和听觉快感单独剥离出来,给它覆上彩色的包装纸,装进漂亮的大礼盒,然后呈递到大众手里。听流行音乐,也讲究姿势。
1.多听新歌。
我一直想查一个数据而不得——国人每年听新歌量是多少首?答案会非常悲观。估计大多数人很难达到一千。因为,听歌也存在所谓的「舒适圈」。大家喜欢听自己已经熟悉了的歌曲,对于没有听过的歌曲,谁知道好不好听呢,还得花费我的时间去验证。但是音乐作为一种知识,也是需要我们去迭代的。只听自己早已听过很多次的歌曲,会让自己变得狭隘。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当你无法接受新事物而感叹世风日下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现在习以为常的摇滚乐在90年代初也是大众无法接受的。和旅行、读书、观影一样,听新歌也是感知扩大世界观的方式。问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听新歌了?
2.不要反复听一首歌。
之前看到李健的一个采访,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最近很少唱《传奇》了,他说:2010年春晚后,我突然出名了,到很多地方演出,都应要求唱这首歌,歌曲也有生命,它太累了,现在需要休息。我是李健的听友,在我看来李健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多么热爱音乐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和唱歌类似,把一首歌听太多次,有可能会导致你以后都不想再去听它了。不要反复听一首歌,一是为了把那种美好的听觉新鲜感保持得更久一点,那么在未来某个时刻听到的时候,还能有同样的感动;第二点也是上文已经提到了的,不能待在舒适圈不出来。
3.以专辑为单位听歌。
就像一本书要尽力完整读完一样,一张专辑也应该尽力完整听下来。同时我鼓励你尽量不要过掉一首歌,要把一首歌完整听完。很多歌手往往用一种世界观或者概念来制作一张专辑,甚至为了一种流畅的听感来编排专辑里歌曲的顺序。
4.不要只跟着排行榜来找歌听。
要养成主动听歌的习惯。查看热门歌曲排行榜可以了解当下的趋势(甚至不一定是,只是某个音乐 app 或者某个地区的听众的听歌趋势),为了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也要形成自己的听音审美,要学会自己去发现音乐。遇到喜欢的歌曲,可以先就这首歌所在的专辑听下来,如果还感兴趣,就去继续听该音乐人的其它专辑。当你发现这个音乐人的绝大多数作品你都挺喜欢,你就可以下结论自己成了ta的粉丝了。同样的,也不要太关注现在所谓的智能推荐。它推送给你的,永远都是之前的你想听的,因为算法默认了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一样,口味是永远不会发送变化的。
5.在不同的氛围下,要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音乐的神奇之处之一是,能调动人类的情绪。在早上,你可以听活力和明亮的音乐来让自己打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天;午休或是下午茶,用惬意和舒缓的歌曲来让自己放松;入睡前,就不能听律动太强烈的音乐,那样会让你根本停不下来而无法顺利入睡。用音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6.如果你真的喜欢听歌,就不应该只关注华语乐坛。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先富裕起来的欧美地区,他们在音乐领域里发展得更早,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更多,于是优秀音乐作品也更多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而且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行业环境。欧美乐坛比华语乐坛好,这是目前的事实。华语乐坛的问题其实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真正在乎音乐的音乐人本来就不多,这一小部分人的审美还不一定可靠;又在乎音乐、审美还可靠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则一定没什么人听。别在乎什么华语乐坛了,真喜欢听歌的话,你不可能只在华语乐坛这个范畴里找歌听。
7.不要因为一首歌过于热门而耻于选择,也不要因为一首歌过于小众而羞于选择,好听是唯一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