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在《水浒传》中,有两个厉害人物,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个人都是因行侠仗义,出了人命,为躲避官府追捕,而出“家"。所不同的是,鲁智深同学是正式进行过出家仪式的,也就是正式入过学,虽受不了校纪约束,但最起码学籍是真的。而武松同学就不同了,一直是冒名顶替,却扮了一辈子的出家人,直到征方腊后,才正式剃度,成为真正的出家人。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武松同学的出家经历。
武松出道后,先在景阳冈上打死猛虎,靠武力得到一个都头的下层工作,本来对这安定的工作也颇为知足。但造化弄人,大家都知道,他的嫂嫂潘氏与人通奸,毒杀了武二的哥哥武大,官府又因贪贿而不管武松的冤屈,武松没办法才杀了奸夫淫妇,从此以后,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开始了一段让人血脉喷张的江湖传奇。但这一段传奇也是武松一步步与官府的矛盾激化的过程。血溅鸳鸯楼后,武松被官府通缉,悬赏“三千贯"画影捉拿,为了跑路需要,武松开始扮作行者。这里有个问题,这假扮的行者,为什么到了二龙山,到了梁山…甚至后来受了招安,在一切身份都正常了的时候都没有换回俗家装扮,一直到最后真正出家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从跑路需要,到接受设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的过程。
武松起初对于头陀的故事并不敢兴趣,甚至还不如张青的热情度高一点。
但是血溅鸳鸯楼后,武松要去二龙山落草,为了防止路上被盘查,所以听从孙二娘的建议,给他拿出头陀的装扮,扮成了行者模样:
“今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
一开始打扮成行者的动机,主要还是把头发剪短,前额剪成刘海,遮挡额头上的“金印”,这样跑路的时候不容易被怀疑。
其实之前张青出馊主意,让武松贴个膏药遮挡,但是被孙二娘否定了。
然后就把武松打扮成行者了:“把毡笠儿除下来,解开头发,折迭起来,将界箍儿箍起,挂着数珠。”
因为头陀的身形跟武松差不多,所以武松装扮之后,也看不出来什么破绽。
就是挺合身的:“张青、孙二娘看了,两个喝采道:“却不是前生注定!””
武松对着镜子照了照,也觉得自己适合当个行者,于是就把头发剪了,真的当上了行者:
“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
到这里武松看了装扮,觉得自己挺适合当行者,不单单是为了跑路,而是主动有心当行者。
所以愿意剪了头发,就是发自内心的相当行者了;头陀其实没必要剪掉头发,但武松还是要求减去了。其实就是接受了头陀的设定。
武松的心态可能跟这个有点像。穿上头陀装备,扮成行者之后,觉得自己这个造型也不错,以后就这样出去混江湖了。
然后直到二龙山,又到梁山,再到招安,都是以行者的身份示人;另外他行者的绰号也打响了,所以也要考虑下人设江湖嘛。最后就成真了,不但武松接受了这个身份,大家也接受了这个身份。
最后真的在六和寺出家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像咱们去某宝卖了一身警服,穿到身上刚刚合适,对着镜子一照,艾玛更有感觉了。于是觉得穿上警服这么精神,我以后就不穿别的衣服了,就穿着警服出去糊弄事了。本来就是图个乐呵,结果穿着穿着入戏了,真把自己当警察,没事还出去调节邻里纠纷呢。其实就是穿上制服后,接受自我身份设定了呗。
张国荣有个电影《霸王别姬》,讲饰演虞姬的演员小石头,在一次次严格的训练中,慢慢入角色,最终真成了舞台上的虞姬,竞真的在演戏中自刎了。在演艺圈中真实的案例也是有的,林黛玉的扮演者,演完红楼梦后,就被高度“林"化,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活方活成了“林黛玉"也患上了抑郁症,连出家都无法治愈,最后如黛玉一样抑郁而终。实在让人唏嘘。
其实,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是怎么形成的呢?都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最初设定有关。红楼梦中的女孩子王熙凤家人自幼把她当男孩子养,长大后凤姐就明显有男人的刚强。超女李宇春一直是男孩打扮,成名后就成了她的标签,李玉刚老演旦角,举手投足都是兰花飘飘…普通人如果小时候当了一次班长而被看好,他就往往会不断进步,衍生出一些领导气质;如果写作被老师课堂表扬几次,这孩子多半会爱上文学。……可见,如果方法得当,你想让一个人发展成什么人,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大半是可以实现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给我一个孩子,我可以把他培养成政治家,企业家,手艺人…的有用之才,也可以把他培养成盗窃犯,抢劫犯,诈骗犯,…等危险人物。可见,在教育中让孩子从小接触什么,景仰什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孩子景仰谁至关重要,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