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的资料几乎都是一手,李振声的《梦十夜》把还包括了《永日小品》《联想种种》《伦敦留学日记》,虽然都不是和《梦十夜》同时创作的作品,而且内容上没有太大关联,所幸思想上颇有可探究的地方。
之前看过王向远对《野草》和《梦十夜》中的佛教思想比较,也看了李占彪对两者“爱与死”的比较,于是对我也认为两者在对生死的态度上也很有探究的空间。今早看了一早上《野草》的解读资料,其对生死的话语是很丰富的。下午正式看《梦十夜》的资料,几份一手资料来回比较后依然没法看出《梦十夜》的生死主题。有是有的,不少都有涉及的,但实在不好挖掘。像第一夜比起生死,更多似乎是矢志不渝的爱情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尽管其灵感来源能在《永日小品》的《猫之墓》里找到源头,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似乎也和后来《联想种种》里的某篇有联系,但1908年的作者还没有经历大病,生死的深刻思考可以说集中在1910—1912年以及连载《明暗》的晚年,往前的话也是漱石刚大学毕业时患过肺结核,还有1900年留学伦敦后的神经衰弱,以及1902年回国前听闻正冈子规死讯时的沉重打击。要说到1906年发表《我是猫》并正式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到1910年发病之前,漱石有什么对生活有深刻影响的事,我实在没有发现。
对《梦十夜》生死的话语难以找到现实的依据,发掘其内涵又太难,一时间论文无所谈起。所幸看到过研究《影的告别》和《第七夜》的文章标题,虽然没有点进去看,但前者在上午已经经过我详细学习,后者也读过并看过相关解读,于是决心回归文本,发掘《第七夜》的隐含意义及漱石的思想态度,毕竟是梦境,通过情感的解读来认识作者内心很重要的。
于是,“从《野草》和《梦十夜》中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批判、战斗精神的异同”的角度就出来了。明显这个是前者所处的环境与心境更严峻更考验作者的反思与重生,所以在两种批判中找出两者的关系来作为比较的前提也很迫切了。《野草》既然是彷徨期的作品,少不了两个主题:解剖自我和改造自我,目的就是重生,得了解前后的鲁迅变化,可是向内转的视角所提现的批判力度又是不差的,《梦十夜》也是向内转,其中对明治维新弊端的批判和内心的感受的认识也占据很大的成分。
可以说两者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相似性,既然如此就说明《梦十夜》的形式或多或少必定启发过《野草》了。这又需要资料证明了,至少也得排除掉欧洲的影响才是。
要解释两者的关系只好去读更多的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