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称“老百姓”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01:24 被阅读0次

           笔者所在的地方电视台不知使了什么妙手,前番不论结束在哪个台,只要一重新打开,必是地方台。故而尽管节目寡淡,甭问那“收视率”肯定不低的。

           今日打开,是记者采访某社区的镜头,也工作人员介绍工作业绩,绿化美化什么的,“使老百姓认识假设文明城市的重要性”云云。一听,怪不是滋味。

           从语文的角度讲,此语境里的“老百姓”是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那“自己”的指向又是那些人呢?无非是自己所在的社区组织,以及区市政府和人民法院,公安,检察等等政府机构吧。那“老百姓”范畴也就清楚了,除此而彼嘛。

           显然不太合适。

           那这位年龄并不太大女性社区工作人员——看样子可能尚未成婚——嘴里就怎么冒出这么一个称谓呢?大约是从不少官员在公众场合的表述里学来的吧。着实说,有着一定官场级别的人士如此表达还真不是个别现象。

           “老百姓”一词,除了其区别人群的性质外,多少还是有先天贬义的成分在其中的,这跟该词语的“出身”相关,其缘于专制时代统治者对庶民的称呼,范围是统治阶层以外的人等,近似的词语还有庶民,臣民,子民,平民,庄民,村民等等。当然,眼下是个平等社会,但历史和传统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泯得干干净净的。举个例子,我是个芳龄少女,正在找男朋友期间,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对眼的小伙,只对其家庭出身等等尚欠了解,委托你去打听,结果是,小伙子的父母都有前科劣迹。毫无疑问,小伙子在你这里立刻减分不少。“老百姓”的尴尬正在此处。

           不可否认,“老百姓”在某些“精英”人士的眼里,依然还有不少负面指向——落伍的,落后的,文化水平和觉悟不高的,社会底层的,老大难的,甚至还“不明真相”和容易盲从闹事等等。“精英”人士也知道,直接这样评价是不合时宜,是忌口的,但其内心却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张口闭口“老百姓”如何如何也不能完全归于表述者的无意或疏忽。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其中“老百姓”一词的解释便有:“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等表述,显然是对历史遗留词语的顺承延用,已经不太合适。的确,如在延安时期,文件里出现“老百姓”司空见惯,毛伟人也在讲话里告诫:“不要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革命歌曲里也有“部队和老百姓”如何如何等等的表述,但那不是一个特殊时代吗?就像你的小名“大娃”“二妮儿”“三儿”等等,父母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叫你,但在你的结婚典礼上,你就职演说时,你入党宣誓时,别人再以小名来称谓你,就太唐突了是不?

           而今呢,已然一个全体社会成员人人平等的时代,现行《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也就是说,某些人士习惯的“老百姓”表述实在应该改改了,比如改为“本社区居民”“社会大众”“人民群众”“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等等。指向明确,通俗且毫无官气,何乐不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慎称“老百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zg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