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罗锅”宰相:刘墉

“罗锅”宰相:刘墉

作者: 浩宇史馆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1:54 被阅读1次

    作者按:“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称秆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那定盘的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等大腕主演的古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清官谣》响彻了大江南北,大街小巷。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乾隆年间刘墉与和珅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民间传说故事。在影视剧中,刘墉与和珅一忠一奸,一正一邪,两个人朝廷内外都不断地斗法,刘墉俨然是聪明和正义的化身,而和珅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你来我往,明枪暗箭,煞是好看。一时间,普通老百姓真的就以为乾隆和嘉庆年间有这么一位聪明睿智、刚正不阿的罗锅宰相。但电视剧不是历史,主人翁刘墉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人物,刘墉不是状元,也不是罗锅,六王招亲也更是瞎编,那位大智若愚的六王爷也不存在,刘墉也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真实的刘墉出身官宦世家,一生宦海沉浮,最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副宰相),总体上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混迹于官场,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甚至是清朝文字狱的罪恶推手。让我们回到乾隆那个虚假繁荣的盛世,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墉。

    一、故事梗概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当年可是红遍大江南北,主要说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青年刘墉进京赶考,在京城因缘际巧的碰上了当今皇上,并与皇上下了一盘棋,没想到从此与皇上的宠臣礼部侍郎和绅结下了不解怨恨。因为背负罗锅,刘墉又称“刘罗锅”。

    在比棋招亲中,战胜各方棋手,被招为六王爷的女婿,相约中了状元就成婚。刘墉果然不负众望高中状元,并被派往江宁任知府,政绩卓著。自从京城结怨之后,和绅念念不忘要致刘墉于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刘墉百般刁难。自此,刘墉与和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

    在影视剧中,刘墉与和珅一忠一奸,一正一邪,两个人朝廷内外都不断地斗法,刘墉俨然是聪明和正义的化身,而和珅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你来我往,明枪暗箭,煞是好看。虽说电视剧不是历史,但是主人翁、外号刘罗锅的刘墉却是真真实实的历史人物。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煊赫家世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曾担任四川布政使,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也是有清以来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刘墉自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三、初入官场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考中二甲第二名,获进士出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作者注: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刘墉不久又升迁为试讲,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这成为了他步入仕途的起点。

    (作者注:有野史中说, 当年他中了秀才之后,就考不上去了,到了三十岁还没中举人,家里有些着急,父亲托人以恩荫举人的身份让他再次参加考试,我觉得此说法不可信:1、书香门第,教育良好;2、一个连举人都考不上的人,怎么可能殿试二甲第二名,这可相当于高考全国第五名啊;3、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证明他学识渊博,怎么可能举人都考不过?)

    (《宰相刘罗锅》中,刘墉高中状元,历史上的刘墉真的做过状元吗?

    相传乾隆十六年,刘墉参加进士试。在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的卷子本来位列为第一。但不幸的是,这年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而刘墉由于出身相门,于是被乾隆移到了第二位,就这样与状元失之交臂。正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状元是浙江人吴鸿,殿试后,读卷大臣将与吴鸿同科的刘墉作为呈送卷第一名,乾隆帝阅后认为“墉”无超人才华,也可能怀疑读卷大臣巴结正在当朝大红大紫的 刘墉的父亲,将刘墉贬为二甲二名,将原拟第五名,也就是二甲二名的吴鸿拔为第一甲第一名,说道:“今取一朝状元,必得有众人向往之才气。平墉之人怎能夺冠?无论乾隆是想提拔平民才俊也好,还是怀疑读卷大臣巴结刘统勋而故意贬刘墉也好,还是乾隆觉得刘墉无才也好,总之,江山是爱新觉罗的,他说了算,刘墉确实没有中过状元。)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惹恼了皇帝。所谓的失宜,其实不过是面对回部的进攻,刘父提议“先撤”,被乾隆猜疑他与回部有勾结而大怒,把刘墉一家都下狱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将近两年,后来父子都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诸城县志》称赞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贯彻乾隆皇帝的意旨,查禁书,兴文字狱,捉拿会党,积极推行文化高压政策,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作者注:《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智斗和珅乾隆,巧妙地制止了文字狱的株连,保护了一大批人。于是很多人拿演绎当正史,对刘墉的刚直不阿和机智幽默赞不绝口。但正史里,刘墉是文字狱的罪恶推手,参与甚至主导了数起杀鸡儆猴的文字狱,而“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会记得那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句话就是刘墉揭发出来的,发生在被史学家称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的徐述夔《一柱楼诗》祸案中。史载刘墉“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办事有功,迁户部右侍郎。”刘墉搞文字狱的可恶之处,还能把跟文字无关的案子办成文字狱,例如乾隆二十六年,江苏沛县监生阎大镛案。以上两案件,读者可自行百度,不再赘述。)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作者注:学政是一省的教育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但不同之处在于,学政不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制,独立开展各项事务,督抚大员也不能侵其职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学政离任,督抚才可暂时代管其事。学政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反映地方情况,吏治民风。从官吏的设置和职权可见古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

    四、宦海沉浮

    刘墉在作安徽和江苏学政时,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擢升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之父刘统勋,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同样是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因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担任行走。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主要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弹词艺人的想像夸张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未必都是实录,但说明刘墉在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dòu)。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意思是说,刘墉到江宁后,对下属要求严格使其不敢耀武扬威,对百姓关爱拯其脱离水火,不怕得罪上司而怕百姓受苦。

    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等地任职,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刘墉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丁父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受灾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偷盗案件频发。刘墉到任之后,多次微服私访,查明了灾情和案件实况。他一连撤了两名知县和一名知州,令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同时开仓赈粮,接济灾民,使百姓暂度难关。他还下令加固城垣,修建仓储,并鼓励民间开采峒硝。《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不久,湖南就恢复了社会安定、民生丰足的局面。当地百姓对刘墉感恩戴德,称他是“包公再世”。

    五、委蛇官场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作者注: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检察长掌管都察院,初制,满员为一品,汉员为二品。顺治十六年并改二品。康熙六年仍升满员为一品,九年并定正二品。雍正八年升从一品。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俱满、汉二人。)命在南书房行走。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

    滑稽模棱,情非得已,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是皇妃的伯父,其父四川总督文绶是刘墉的老上级,更关键的是,国泰的后台就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和珅。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国泰与和珅过从甚密,因此,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使得国泰有了挪用其他款项填补亏空的时间。赴山东途中,和珅还以言辞威胁钱沣。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说不用彻底核对,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大呼曰: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刘墉支持钱沣,同时也就得罪了和珅。一向精于办案的刘墉,不但查明了舞弊案,还把和珅包庇舞弊案主犯的事情也一并查了出来。当时不但和珅有意包庇案犯国泰,旁边也有皇上的妃子为国泰求情,可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有意放过国泰的乾隆,也只好让国泰按律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可是乾隆却放过了包庇他的和珅,在这一次的较量中,表面上是刘墉赢了。实际上他不但得罪了和珅,也在乾隆皇帝对和珅放任纵容的态度中,受到了打击。当时的和珅年轻有为且权势遮天,还有乾隆皇帝并不按理出牌的无底线包容加身。刘墉这才彻底明白,和珅果然深得乾隆“宠爱”,跟他对着干没啥好果子吃。多年前家中的那场飞来横祸提醒刘墉,讨皇帝开心才是正道。再加上自己是汉臣,和珅是满臣,整个满清对汉族大臣都抱有戒心,有意无意的疏远汉臣,和和珅斗争,必定没有好结果,前有张廷玉和鄂尔泰的党争就是很好的教训。所以一向刚直的刘墉,调整了在官场的心态和做法,在之后的13年里,刘墉进入了无为状态。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chì)”。

    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在上谕中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当然,以上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清人笔记记载,一次在军机处吃饭,有同僚提起唐宋时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刘墉马上接口说:“但使下民无殿粪,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为之喷饭。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刘墉入朝为官期间的种种“劣迹”,是想探讨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

    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乾隆问和珅,你是做忠臣呢,还是作奸臣?和珅答,我不做忠臣,也不作奸臣,我要做的是让您高兴、逗您开心的弄臣。结果乾隆对和珅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情节很可能只是出于编剧的一种想像,但应当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所以,他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之类为官员扬名的活动。老年乾隆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越发膨胀,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再加上当时朝堂上宵小环绕,和珅弄权,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御史曹锡宝曾经想通过参劾和珅家奴刘全以达到惩办和珅的目的,结果反遭陷害,被革职。所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刘墉为地方官时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也许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弄得自己名誉扫地,未必不是聪明之举。

    在当时以滑稽方式为官的还大有人在。比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也是如此。据说他晚年每逢门生、旧吏来看望,他所言皆不关政治,全为诙谐之语。

    这些以清正刚直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乾隆皇帝聪明太过,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庸”。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之间的关系。萧何作为大汉第一功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后,继续兢兢业业地办事,清正廉洁地为官,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好。这使得刘邦很不放心,于是找借口将萧何抓了起来,虽然念及旧情最终又释放了萧何,但萧何出狱后汲取了教训,不再顾及名声,圈地、贪渎之事也颇做了几件。老百姓意见很大,也有人向刘邦告状,这下刘邦却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虽然刘墉并未附庸和珅,或者与和珅一起同流合污。但是世人也颇为诟病刘墉的无为:倘若乾隆年间多几个敢言语,敢跟嚣张得势的和珅死磕到底的大臣,也不至于放任并不昏庸的乾隆皇帝养了一只硕大无比富可敌国的大硕鼠。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臣,有才能卓越的,也有一般般的,有大奸大恶,也有忠臣铁骨。但是做官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能一直走到最后,不管是自己犯错,还是遭人陷害,或被罢官,或入狱判刑,甚至性命不保,官场无常,总有犯事儿的那一天。想要得以善终,就要懂得为官之道,识时务、辨忠奸这两者好像是矛盾的,因为很少有人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起直面的官场厮杀,官员更倾向于明哲保身安享盛世。所以刘墉的无为和明哲保身,不但是因为势力悬殊无以抗衡和珅这样的得势大贪官,还因为盛世里人心对安逸的贪恋。乾隆年代属于守江山时期。乾隆的祖上已经把江山打了下来,把家业创立好了,乾隆就是坐在祖宗的福荫上坐享其成的。不但皇帝如此,盛世人心也是如此。

    刘墉为官前后差别很大,所犯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至于被皇帝砍头,但却经常遭受皇帝责骂。刘墉之所从刚正不阿到糊里糊涂,原因在于那些平庸糊涂,不会功高盖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欢。刘墉正是看透这一点,因此宁愿表现得糊涂一些,最起码可以求得自保。当然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要不得的,这种“老好人”的官员是不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是在刘墉那个时代,面对乾隆这样的君主,刘墉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六、扳倒和珅

    刘墉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协同成亲王永、仪亲王永璇、额附拉旺多尔济、定亲王绵恩及大学士董诰、兵部尚书庆桂等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正宰相)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主审官是王杰)嘉庆随即处死和珅。

    《宰相刘罗锅》和《铜牙铁齿纪晓岚》中都有两位斗败和珅的故事,但演义故事是不可信的,和和珅斗的不是刘墉也不是纪晓岚。

    [if !supportLists]1、[endif]刘墉、纪晓岚和和珅的关系?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人们习惯于把他们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不阿附和珅,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官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行为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正面抗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皇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墉与纪晓岚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虽然不怎么好,但与纪晓岚的关系却十分融洽。纪晓岚是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生,与刘墉有师兄、师弟之谊。据《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晓岚和刘墉关系极好,纪晓岚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漂亮,所以纪晓岚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晓岚非常喜欢的诗句,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

    刘墉和纪晓岚都喜欢收藏砚台,两人也常常相赠送唱和。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晓岚送过砚,纪晓岚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除了赠砚写诗,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由此可见,刘墉和纪晓岚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纪晓岚与和珅

    历史上的纪晓岚和珅大很多,两人相差26岁,晚年的纪晓岚性格收敛了很多,为人处世也变得圆滑,知道该如何明哲保身。对于和珅,纪晓岚不攀附、不得罪,除了工作上必要的交集之外,尽量与和珅保持距离。所以历史上的和珅和纪晓岚并非像电视剧上所描述的一对活宝“冤家”关系,电视剧只是某种迎合市场的杜撰,他们的关系其实是很好的往年交。

    从年龄上看,和珅比纪晓岚小26岁,不是一辈人。1754年纪晓岚考中进士入翰林,之后纪晓岚一直在文化部门工作(编书,文学侍从)。而1773年和珅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得到乾隆皇帝赏识,从此平步青云,1776年就做到了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

    二人当时地位不是一个量级,纪晓岚不可能与和珅有多少直接较量。和珅在乾隆面前炙手可热,纪晓岚则被批评为读书不明事理。他们之间真实的关系和民间传说相去甚远,和珅也压根就没把纪晓岚当成对手。两个人年纪差距很大,虽处理国事的意见有分歧,但一直都是相安无事。

    2、在和珅权势熏天的时候,真正敢和和珅争斗的人是谁呢?

    在满大臣中,曾任军机大臣的阿桂素来反感和珅。阿桂得到乾隆的信任,并不在和珅之下,而且在旗内的地位较高,和珅比较怕阿桂。但作为汉臣,清朝真正敢斗和珅的廉官也就是王杰,而且还是状元出身!乾隆晚年欣赏两个大臣,满大臣是和珅,而汉大臣就是王杰。

    王杰是陕西韩城市庙后村人,八岁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乾隆二十六年科举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帝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先供职于翰林院,此后历任刑部、吏部、都察院重职,接替刘墉任南书房师傅,嘉庆帝的授业恩师之一,于乾隆五十二年入阁拜相——不过在这之前,王杰就已经任职军机大臣,是决策层的重臣。

    王杰此人以性格刚直、清正廉明著称,而且在这之上更为出名的,是他作为清流领袖,是朝堂之上极少数敢于与和珅唱反调的大臣,《清史稿》中有“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之记载。

    由于王杰知识渊博、文采拔萃,乾隆特别赏识,更看重其人的质、直、尚义。于是,就让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教皇子永琰(嘉庆)读书。王杰对皇子永琰课业要求极其严格,经常严加教训,甚至罚跪罚站。据历史记载,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立即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

    乾隆皇帝听了王杰的对答,不禁为之一震。自己为儿子请的这个老师,才学自然是没说的,品行更是杰出,真正为自家江山永传考虑。他便按了按太子的肩膀,让其依旧跪下,并郑重地对王杰说:“我把太子托付给你,就是把大清江山交到你手中。你若能将太子铸成大器,不特你立功,也是万民之幸,亦是大清之福。”

    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珅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

    王杰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时,与祸国误民的和珅同殿列朝,但从不巴结,且与他分席而坐,同室不同语。王杰从来不买和珅的账,且嗤之以鼻。和珅恨他,几度在乾隆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但乾隆深知王杰人品和操守,斥为“流言蜚语,不足听信”。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由于大臣此前不断揭露巨贪和珅的真面目,嘉庆对和珅其人德行早就知晓,尤其对其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但碍于他父亲乾隆宠爱,一直没有下手。乾隆去世,嘉庆立即就借口宣遗诏传旨抓了和珅,让王杰主审。正月十三,仅过了10天之后,嘉庆帝就宣布王杰主审和珅得出的20条大罪,下旨抄家。王杰审理后,依法判决和珅斩刑。嘉庆帝审查案宗,“犹以和珅尝任首辅”的缘故,不忍看着和珅身首分家,曝尸菜市场,将判决的斩刑改为全其尸的投环自缢。

    嘉庆五年(1800年),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杰以年老体衰乞请解职,嘉庆帝下诏挽留,并特许他拄杖入朝。三年后,王杰再欲归故里。他为官四十余年,所有之物,仅几十箱书而已。(《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以几十箱书告老还乡应该是借用了这段。)起程之期,嘉庆赋诗二首,并亲书条幅,以宠其行。诗中说:“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人们认为,这是对他一生的恰当概括。归韩城后,王杰每有陈奏,嘉庆总是亲自批答,语言和婉,有如家人。所以说电视剧都是骗人的!清朝真正敢斗和珅的廉官是王杰,而且还是状元宰相!

    [if !supportLists]七、[endif]身后留名

    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至此刘墉算是位极人臣,此时虽已八十有三,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朝中能和刘墉比肩的也只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的董诰和朱珪、王杰等几位大佬了。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由于刘墉的书法名胜一时,每天上门求字的络绎不绝。刘墉曾说:“吾生平有三艺,题跋第一,诗次之,字又次之。”可见他不但精于书法,也善吟诗作对。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刘墉除了对自己的官职公务十分热忱和尽责。闲暇之时,他最爱收藏古籍文学作品!在刘墉家中的藏书的类型十分广博,除了常规的四书五经之外,还有佛经、道教、碑帖、字画、小说、戏曲、平话、曲谱、诗词等各种类型的古典书籍。除此之外,刘墉所收藏的奇石、笔砚、古琴乐器等在当时也被同样喜欢收藏的大家们称为当今一绝!

    清朝乾隆年间宰相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对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需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1、刘墉做过宰相吗?

    众所周知,清朝是没有宰相(或丞相)一职的。然而乾隆时期的名臣刘墉,却被后人称为宰相,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后世定义清朝宰相,是以中堂这一称呼来认定的。因为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像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朝官员,如康熙时的明珠、索额图,乾隆时的和珅、刘墉,晚晴时的李鸿章、翁同龢,皆称中堂,皆可以称之为宰相。

    清朝什么官员可以称为中堂呢?主要是军机大臣及各殿阁大学士。而要达到这两个晋升条件,首先要是从一品的官员,包括六部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无一例外,都是京官。像将军、提督等从一品外官,是没有资格晋升军机大臣或各殿阁大学士的。

    刘墉一生从未进入军机处,更没有接触到皇权政治权力中心,后世称刘墉为宰相,多半不大合适。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之所以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是因为刘墉的最高职务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明朝以前宰相的职务。

    刘墉是罗锅吗?

    在影视剧中刘墉又被戏称为刘罗锅。这个“罗锅”的传说固然有趣,但是却是误传,历史上没有有关刘墉仪表的描写,但最起码不是驼背,应该五官端正。因为清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身、言、书、判”,“身”放在最前面,说明它很重要,要求官员必须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要求官员必须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表达清晰;“书”要求官员的字体漂亮、清秀;“判”要求官员断案能力高。所以刘墉能入朝当官,如果是个驼背,不仅难立官威,而且有损大清国体,就算是靠他父亲的帮助,刘墉也不可能入朝为官。

    刘墉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据说是嘉庆帝继位后,刘墉年过八旬,难免有点驼背,嘉庆帝经常称他为“刘驼子”,(作者注:虽然刘驼子的说法有记载,但是我觉得不太真实,称呼一个人生理上的缺陷是极不尊重的,嘉庆作为皇帝,这样称呼自己的老师和老臣,即使开玩笑戏称,也是缺乏帝王风范的。嘉庆庙号清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仁者,仁慈恭孝,不太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民间就以为刘墉真的是驼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墉是嘉庆帝的老师,嘉庆帝尊称他为“刘阁老”,由于“阁”与“锅”读音相近,“阁老”便成了“锅腰”,“锅腰”在京城的、意思就是“罗锅”,于是“刘罗锅”的叫法便叫开了(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1958年,专家打开了刘墉墓室的大门,通过观察刘墉的尸骨,专家惊奇地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在1米9左右,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刘墉辅佐过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这两个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出一节。为了不让这成为别人攻击他的把柄,所以刘墉只能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看上去就跟罗锅一样。

    长按二维码,关注浩宇史馆的微信订阅号,陆续将有更多好文推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锅”宰相:刘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z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