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做了一期意大利足球运动员巴乔的特别节目,将巴乔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做了一个回顾,也为我这个足球门外汉科普了一下为什么巴乔会被人称之为忧郁王子。
1993年,巴乔先后获得了世界足球先生、欧洲金球奖。在1994年的世界杯上,巴乔一路带领意大利国家队闯进了决赛,被视为国家英雄,享尽了荣光,然而在7月17日意大利队对阵巴西队的决赛最后的点球大战中,罗伯托·巴乔在队友已经射失两球的情况下第五个出场主罚,罚出的球高出横梁,失去了比赛,瞬间又成了罪人。射失点球之后,巴乔失望和落寞的身影永远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中。
因为这一球,巴乔痛苦、失意了整整四年,隐忍着,努力着,直到四年之后重返世界杯战场,且进了关键的点球,才多少抚平了一些创伤。
可是,1994年的遗憾还是永远留在的他的心中了,他说他曾经很多次做梦,在梦里他都射进了那个点球。
英雄的这一次失败成为他终身的梦魇,既有因为从荣誉的圣殿到耻辱的地狱之间的严重反差,也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他是英雄。有人说,罗伯托·巴乔是一位富有忧郁色彩的英雄,是一位堪比拉斐尔·桑西的艺术家,他的眼中总有种与众不同的惆怅,那是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才有的深刻,那是无数次的从头再来才有的彻悟。
一百七十年前的中国政坛,也有一位英雄,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磨难,他就是林则徐。
想当初,他深受道光帝器重,以汉人身份被破格封为钦差大臣,皇上八次召见,嘱托殷殷。隆遇之盛,实为“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道光明确表示一切由他全权处置,“断不遥制”。面对皇上如此的重托殷望,他热血沸腾,宵衣旰食,掷地有声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当他虎门销烟初战告捷时,道光帝大喜过望,在他的奏折上朱批大加褒奖:“卿之忠心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而当战端突起,定海失守,道光又在上谕中怒骂林则徐:“不但终无实际,反而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皇上的心思就是六月的天气,“忽剿忽抚,总无定见”。最终道光还是归罪于林则徐处置失当,开罪英国,才导致后果不可收拾。捉鬼的是钟馗,放鬼的也是钟馗,总之天子圣明,臣罪当诛。到头来,他这个坚决执行圣意的耿耿臣子,反倒成了有罪之人,“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以平息英人怒火。
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尽心尽力苦干半年,满心希望会免于暮年戍边之苦,谁知等到东河河工告竣,所有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是一道“仍往伊犁”的冰冷谕旨。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之下,西出玉门关的林则徐的心境,正和北宋遭贬的陆游一样——“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他的意志变得消沉起来。到了伊犁后,他开始变得只关心京城的人事变动和自己复出的可能。在西域的冰天雪地中,林则徐四处写信、寄诗,向毫不相干的人们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对于东南时局,则三缄其口。
鸦片战争的开启和失败并不能责怪林则徐,禁烟是正义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必然会走到战争这一步。林则徐愿意用茶叶交换鸦片,他的禁烟也是谨小慎微的,可是当时的清朝积贫积弱,目光狭隘,甚至误以为英国人的脚是不会弯曲的,以为英国吃牛羊肉,需要中国的茶叶帮助消化,否则就会死亡,愚昧可笑之极,这种国家无论是经济战还是军事战,根本不是大英帝国的对手。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消沉了,似乎明哲保身了,蒋廷黻失望地说:“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蒋廷黻也许对林则徐太苛刻了一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更何况是林则徐这样曾经经历过这样大起大落的人。
当列强环伺,朝野纷争,伴君如伴虎,这时候,谁能掌握权力才是硬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