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远方,也许是即将到来的苟且
------<革命之路>读后感
我已经记不起来这本小说是因为什么缘故进入我的kindle中的,也许是无聊,也许是好奇心,我看完了这本<革命之路>.刚开始从名字上看,我以为这是一本类似<动物庄园>的政治题材,后来才发现与我料想的大相径庭.怎么来说呢,如果要定义的话,我个人感觉这是一本中年版本的逃亡小说吧.为自己的瞎编技能点赞:).
故事发生在美国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年轻的弗兰克和爱波(英文名称应该是Apirl,这个翻译也是没shui了.)夫妇对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充满了厌倦和彼此嫌弃.在爱波的社区戏剧表演失败后,夫妻关系挂起了红灯.弗兰克在30岁生日的时候,婚内出轨,而他的妻子爱波却萌生逃离美国,前往法国的念头.
接下来的日子中,夫妻俩沉浸在虚妄的,自以为要开启新世界的狂喜中.就在即将奔赴欧洲之前的2个月,爱波意外怀孕了.而弗兰克突然被公司主管销售的VP(大该是这个级别)的赏识而对欧洲之行的决定心生动摇.这一系列的变故,在邻居的疯儿子约翰.吉文斯的嘲讽下,夫妻俩的关系降入冰点.出于对弗兰克的失望和爱情的幻灭,爱波最终选择流产,最后大出血而抢救无效死亡.
你以为的远方,也许是即将到来的苟且
我们的故事男主人公弗兰克,在邻居谢普的眼中简直是天子骄子:在法国抗战过,毕业于美国东部顶尖的大学,在公司内上班,居住在郊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一个美丽优雅的妻子.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弗兰克对自己的看待自己的呢?他的人生都是有一连串的不想要做的事情组成:
"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 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但是,他想做什么?没有人知道,包括他自己.
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麻木地游走在格子间内,热衷于对抨击时事,却漠视自己的子女,满怀妻子虚妄的崇拜的希冀.却犹如待业青年,盲目执着与脱离父亲的生活轨迹,却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即便是到了后来我们的女主人公爱波提出要远离这个"被虚假的浪漫情怀腐蚀"的美国,到法国去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的弗兰克依旧有一点点的胆却和彷徨.虽然他很快被妻子的热情所感染,进入即将摆脱的亢奋之中.
但是,就在马上要启程的日子里,爱波意外怀孕,弗兰克害怕或者抗拒离开的心就更明显了.加之这个时间点,一个天大的馅饼-----一份升职机会砸向了他.这一切坚定了他要说服妻子留在美国的决心和勇气.
可能很多人觉得弗兰克是个懦夫,害怕改变.更有甚者认为他是一个叛徒,背叛了她妻子的爱情.但是,离开就一定能够获得诗一样的未来么?不要忘记他们的法国计划,由从戏剧学院毕业后从未工作过的爱波来负责养家,而弗兰克负责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也就是说,如果如果法国计划成型后,弗兰克将成为整日穿着睡袍躺在沙发上思考人生,而爱波奔波于法国浪漫的街头.我不觉得,未来有他们想的那么美好,当一切的经济基础都不复存在或者不够稳固的时候,谁又知道未来的法国之行不是美国今日的翻版呢?所以,你以为的远方,也许是即将到来的苟且.
爱情没有对错,但是选择有.
革命之路已被改编并搬上大银幕,听说女主还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通过电影的宣传海报还是可以窥出"对爱情的背叛"是电影的一大卖点.
也许大家觉得男主人想方设法说服爱波留在美国,加之男主人的婚内出轨行为是对爱波爱情的不忠和背叛.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纵观我们的女主角呢?
难道她就没有自身无法解开的枷锁么?如同包法利夫人一样,她一直对优雅的类似上流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但是她最终却只能成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也许是根治于幼时抛弃她的父母的那奢华生活的影响,她窥探到与她当下不匹配的优雅浮华,所以她与同龄人相比又显得分外的孤傲.我们通常说恃才傲物,但是当无才可依的时候,高傲就会显得矫情和做作,一如我们的爱波.
小说中的爱波并非星途坦荡的演员,她只是刚毕业的戏剧学院学生.从她在社区剧院中的表演看,她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舞台.用她自己的话说,读戏剧并非出于爱好,仅仅是因为读了而已.
我们在抨击我们的男主人翁懦弱的时候,又是否想过爱波的懒惰或者无知呢?其实,与君相识时,弗兰克就是一个未长大的男孩子,但是她却把所有的生活希望和寄托都压在丈夫身上.当理想幻灭时,一切才会猝不及防.
看完这本书,我为爱波的遭遇而感到惋惜,却无法给予更多的同情.如果爱波有爱情之外的精神依托,或者是一技之长,如果可以独立生活,那是否就会摆脱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呢?当然,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龄剩女这样要求19世纪中期的女主,似乎不大地道.
如果爱波效仿吉文斯太太,当她的婚姻破碎,爱情幻灭时,将全部的精力寄托于工作或者园艺呢?虽然我们的作者曾经说过,繁重的工作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药物,但是如果我们整日游走于工作间,那与死去又有何差别呢?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给我们出了一道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脱离了自由随心的原始采集生活,将自己桎梏于高楼大厦中的智人,也许已经失去了回答这个问题的资格.
最后一点废话:
盲目的否定一切并不能将自己衬托的很高尚,一如之前盲目的抨击或无视经典,现在才发现自己无知的可笑.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从来不是靠故事的情节来取胜,这是一个看他人,看众生,看自己的过程.
纪念自己人生中的第二篇书评.2017.1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