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有一种冷,是父母觉得你很冷。有一种需要,是父母觉得你需要。生活中往往是我们最亲的人,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的生活强加干涉。
继2013年这位老大爷彻底逗乐了广大网名的心肝,在意识到这种“爱的控制”以后,那些曾今“被父母催婚,欲哭无泪,已经很长时间不敢回家了”的人也能做出“难道随便找个人像你们一样吵一辈子”的反击。
同样在职场,曾今“做着憋屈累如狗不敢辞职”的人也能淡定丢下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洒脱,挎着背包轻松上路了。
于是做自己的选择,自由的选择,不被爱控制成了我们内心的真实诉求。经过重重波折和努力,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露出迷之微笑,喊出我的世界我做主。
可是,这真的就是自由了吗?挣脱父母,公司这种“物理型”的控制,我们真就重获自由了吗?显然不是。今天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几种常见状况:
外部形象带来的选择影响
饭后想买点水果,来到这两种货架前,如果自己想买苹果,而妈妈说不,你喜欢吃雪梨。我们知道这就是来自妈妈的控制。
可是当同样面对两种摆放的苹果(左边是单个包装进口苹果,右边是散装的本地苹果,实际上吃起来没有多大区别),当你因为性价比准备买右边堆放的苹果时,这时候有一个你暗恋的对象,打扮的非常时髦正好路过你身边。相信你会马上开始捡左边看起来更“高档”的苹果,因为买这种苹果让你显的更有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卖车的广告,或者发布会总要放几个高挑的美女在车边凹造型,实际就是要刺激你,让你产生想要变得更有魅力的欲望,达到影响你买不买这部车的行为选择。(当然现在所有车,不管好的不好的,都放车模上去,效果显然已经没有,这是因为刺激疲劳,但这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
简单化归因带来的选择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在某次活动,看到某个人很积极就判断他/她为外向型,某人正好不说话就觉得是内向型。某公司业绩不好就是公司领导不作为,某公司蒸蒸日上就说这个老板真有眼光。某个人能一直保持锻炼是因为有时间。这些都是简单化归因的例子,只是这些归因对我们选择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例子,一个星期后就要高考,按照测验考试的状况,考试的分数在二本线上下。这时候会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抓紧将所有测验考试做错的试题汇总,分析错误原因,查找遗漏知识点,寻找正在名牌高校就读的前辈,像他们寻求经验等。
第二种:小区同一层楼家有个婆婆,很热心地来到家里给自己传授经验。她家孙子(现在已经在一所985大学里面)之前高考前,她每天都要求自己孙子烧香拜佛求菩萨。况且不只是她孙子,实际上她孙女儿也被要求这样从而考上了大学。
在这种状况下,即使你平时是个极度不信迷信的人,也会对家里的佛龛多看几眼,心里悄悄说让其多关照关照;或者有意无意去到某正规寺庙认真供奉。
品牌形象带来的选择影响
手机摔坏了,要买一个新手机,但手上最多只有3000块预算。是买小米,华为还是其它杂牌子,或者干脆忍痛分期付款买个最新的苹果?
这时候各种品牌给我们塑造出来的形象就出来了:
小米-性价比更好的形象
华为-国产机里更高端的形象
其它杂牌-质量没有保障但是同样价位可能有更多高大上的功能
苹果-直接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形象
所以在决定买哪款手机时,当下的各种刺激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可能因为某件事情特别憋屈从而忍痛买了苹果,也可能因为某人一句最识货的还是用华为而选择华为,也可能因为朋友在一起嚷嚷“本来就特么一屌丝,拿个小米不就得了,还整那多干啥子”从而选择小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决定似乎都是在受别人影响的状况下做出来的?
这是因为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面对时时刻刻庞大的信息量,大脑会自动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也就是说大脑会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过滤掉很多信息。
假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个朋友说话总有直男癌,丑逼,装逼,妈蛋,你丫丑八怪,自恋癌晚期,闷骚,活该,烫男朋友腿毛,干你屁事等等,或许你会认为这朋友够“坦荡”,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想尽量离她远点儿,因为这样的人似乎并不会说出什么好事来。
但是当知道这些词全部来自咪蒙的公众号文章时,我们突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自己,这才是咪蒙的个性,我们就喜欢咪蒙这样,这样说是够直接够裸白的讲明白很多道理(当然还是有人会不喜欢,但是这不是今天讨论的内容)。
当我们在看新闻时听到某房地产商或者政府的人提到“多数人应该当房奴”,而我们又正好是没钱买房,当下可能是非常排斥说这个信息的人。想的我才特么的不上他们的道儿了,坚决不买。
可当这句话是连岳说的时候我们却认为合情合理,连岳说的太对了,即使月薪3000也要赶快存钱买房。
任何在大脑留下固定印象的信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自行百度刻板印象了解更深)。看到连岳,他催人积极向上,奋斗不止,所以他说要当房奴就是想让我们努力工作。看到咪蒙,就知道她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她总是能用犀利的词语“骂”醒我们。
虽然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简化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帮助了我们,可现在这样比较就有点不淡定了。大脑的这些固有印象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筛网,过滤掉和它不相关或者不一致的信息。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做出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那么怎样可以避免这种状况了?答案当然是多看书,扩充自己的知识疆界,慢慢强化改进自己的大脑筛网。可是如何能看到自己有进步,怎样知道自己已经在进步了??
来,让我告诉你。
假设现在我们想搜索一篇关于平淡生活的文章,于是先百度:
结果如下,无论是公众号,简书等都会有作者来源,让我们预先就会判断文章的好坏。比如你会直接点开连岳的去看。而忽略其它可能对你更有信息的文章。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丢掉预先的预判,用一种空白的视角看所有的内容,从而塑造内心真正的判断?现在所有的内容无论你看不看,作者肯定是最先显示在眼前的。哪里有这样的“空白”地儿?
还真就有。赞我DAPP就是一款能让你看不到作者信息的全内容平台。它有关注区和开放区,在开放区里面又分为投票区和浏览区,当我们进入投票区看文章时,所有的文章都不显示作者来源,让我们用最真实的标杆去大量他们,当你不知道是连岳或者咪蒙的文章而打了个差评的时候,当你对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写出的职场文章给了大赞的时候。。。无所谓对错,只是认知会再一次刷新,大脑筛网的进步与否完全可以自行诊断了。
这一次,你敢来玩吗?
留言添加NO抱怨姐微信,带你一起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