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92372/ccc2f57b28e0b45a.jpg)
在路上,我们谈到了高密市王香兰老师,她自1998年始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大胆改革创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走走、看看、做做、想想、说说、写写”的十二字“生活化作文教学法”,让作文和“生活”全方位接轨,把作文内容生活化、趣味化、系列化,不仅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激活了作文课堂,而且极大地触发了孩子的“观察点”、“兴奋点”、“表达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没的写”、“不会写”、和“不愿写”的问题。
她的作文教学,没有强硬的灌输,而是在把孩子引向生活的过程中,同孩子一起“观察、体验、争论、探讨、明辨”,把“发现的快乐”、“体验的愉悦”留给学生;把作文跟读书、练字相结合,把创作和做人、做事相结合,在引导学生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的历程中,让孩子“把句子写通,把思路写顺,把兴趣写浓,把胆子写大,把角度写广”。
这位很有个性,很有才华的小学语文老师,她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可谓“十年磨剑”。而她的成功是因为她的幸运,她遇到了两位好校长,李常学和郝其福。这两位校长知道王香兰老师要做什么,他们也相信王老师能做什么,于是给了王老师极大的自主空间:不检查她的教案、不随便听她的课,让她在自己的教学空间自由发挥。就是这些对王老师的理解与开放,王老师才有发挥自己思想的无限和广阔的自主空间,也才成就了王老师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王老师的教学可谓是“另类”,如果没有给她成长的机会,可能早就被打到“人间地狱”去了,成为了“问题”教师。
从教师我们自然又谈到了学生,有一个学生犯了一点所谓的错误,例如上课时因为某种原因顶撞了教师,可能不同的教师对待此生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个问题生,是个“坏学生”,于是就可能叫到办公室,把他一学期的问题和缺点一一排凉出来,让这个学生不得不低头认错,伏伏贴贴。但是这种处理方法怎能让学生心服,本来是一件对于孩子来说是件正常的,只是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不合适的小事,却让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小而化大,成了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坏孩子”。
如果该位教师能够就事论事,借此教育契机,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是可以做的,是不可以做的,从而激励他以后要注意尊重他人,让孩子知道尊重是互相的。甚至此时教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敢于就这件事情在孩子面前道歉,不把问题看成思想行为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什么问题能成为问题,还有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学生。
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就是让我们成年人主观强行认定的,一次有问题,这样解决,两次,三次,就认为不可救药了,就戴着变色眼镜看学生,此时,学生本人也会自己怀疑到底是不是好孩子,既然都这样看我,索性我就扮演“坏孩子”的角色,“表现”给你们看看。看来,“坏孩子”实际上是成年人给造就的。可怕的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往往调皮“另类”的孩子正是那些有批判思维,有创造力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才更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但是,我们一刀裁式的教育却不给他们机会,不给他们发挥的自由空间,而都成了有“问题”的孩子!
从上面两个案例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呵护他们的“另类”,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不应该把他们放在大染缸里,同众人混为一色,应该让他们独花盛开,有时,万绿丛中,一朵盛开的鲜红的花朵会使整个春天更加盎然,平添了勃勃生机,其生命会越发坚强,甚至会去润泽更多的生命!
(本文写于2009年6月24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2372/3f012500bee5031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