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黄海洲——傣族村寨中的财富秘密
重庆市荣昌县石庙村,是一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今天的黄海洲还没有忘记小背篓的编法,小时候在村里,黄海洲的家曾经是最穷的一户,住的房子最破,穿的衣服补丁最多,连上学的学费,都是捡狗屎卖肥料挣来的。
在当地人眼里,黄海洲从没资金、没技术到赤手空拳打拼出一个年创产值3800万的产业,充满了很多传奇。只有黄海洲自己清楚,如果他当初不是背井离乡,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如果他不是在云南傣族村寨里,意外发现那个财富秘密,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1990年,20岁的黄海洲望着贫穷山村的沟沟坎坎,看不到一丝改变命运的曙光,除了一身力气,他别无所有。就在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去闯一闯。拿着仅有的40元钱,黄海洲来到了昆明,他打过零工,做过保安。半年后,他辗转来到云南瑞丽,在一家牛肉干加工厂里做起了切肉工,才算稳当了一点。虽然每月只有60元钱的工资,但有了这个相对固定的工作,黄海洲已经相当知足。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然后总是想办法去干好。
勤劳的黄海洲深得孔厂长的信任。1991年6月的一天,黄海洲接到一个任务,要他去当地的傣族村庄买一种叫“火烧干巴”的下酒菜。黄海洲去了后发现火烧干巴是傣族百姓做出的牛肉美食。用肥膘牛肉,经木炭火烤、木锤舂成。全部依赖手工,制作起来费劲,尽管人人会做,但当地没有人把它当作是一个多赚钱的事。忍不住好奇的黄海洲偷偷拿出一块尝了尝,味道奇香一下激发了他的兴趣。黄海洲仔细打听,才知道它不仅是傣族的一大名菜,而且当时只有傣族村寨里才能买到。最重要的是,做“火烧干巴”投入不多五六万就可以做,适合刚开始创业的人。在黄海洲眼里,本钱不大、技术好学,是难得的赚钱门路。
从傣族村寨采购回来后,黄海洲主动向老板提出要外出跑销售。虽然比切肉更辛苦,而且风险也大,但他觉得这是他实现那个财富秘密必须要闯的第一关。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更快地挣到启动资金,让他把财富秘密变成现实。
挣钱、攒钱成了黄海洲拼命干活的全部动力。在他看来每存一笔钱,就是向那个财富秘密更近了一步。省到住宾馆别人住二十元的,他住十元。吃饭他也省钱。6年时间,黄海洲不停地挣钱、存钱,毫不在意人们的任何看法。黄海洲改行做销售,收获的不仅仅是挣钱、存钱那么简单。在这6年里,他掌握了一些销售窍门,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遍布云南省内外的一些经销网点,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为实现他创业成功奠定了基础。
1997年5月,黄海洲终于积攒到6万元钱启动资金。那间位于瑞丽市郊改造后的老房子成了黄海洲的加工作坊,1997年6月,黄海洲开始在那里加工生产“火烧干巴”,他要把财富秘密变成现实。
黄海洲起早贪黑地干,加工的火烧干巴质量好供不应求一年就赚到了10万元钱。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他扩大生产规模并依靠过去跑推销的经验和积累的关系,把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赚了600万。
到2004年,黄海洲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00多万,他在瑞丽娶妻生子,兄弟姐妹也都跟着他来到云南。2004年,随着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火烧干巴逐渐成为一个地方特色食品,被外来游客所看好。此时黄海洲发现的财富秘密也已经公开,当地多了二十多家生产厂家竞争随之而来。
黄海洲决定,招收与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寒但有一种吃苦精神的人做自己的销售员。这种人能吃苦、重情谊,相反,对待遇却不斤斤计较。如果有这一帮人做自己的销售队伍,将会无坚不摧。果然,30个销售人员不到半年,就把产品销到了云南各地。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一千万,仅一个销售冠军打开的玉溪市场,销售额就突破300万元。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黄海洲先后收购了3家火烧干巴加工企业,为他提供初加工原料,这彻底解决了黄海洲的加工能力不足和原料供应紧张两大危机。
2009年,依靠火烧干巴,黄海洲收入达到3800万,当年他怀揣40元闯荡云南,如今建立的企业已经成为云南火烧干巴产业中的龙头。这年12月,黄海洲设计的观光生产厂房,在瑞丽市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新厂房具有傣族风情,可供食客和游人旅游,以后游客可直接到他的厂区参观。
评论:黄海洲的成功源于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能带来财富的项目,为此他努力打工赚钱,为的是6万元的启动资金。后来他成功了,赚了10万元、一直赚到600万,现在他的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当年的穷小子白手兴家成了千万富哥!
事例:周英明火锅底料——退休老人做出的大生意
周英明,男,68岁,原来是印刷厂的普通工人。退休后不肯悠闲养老的他拿着东拼西凑的5万元钱开始创业,并且就用这5万元赚到了1.5亿元的财富。
1993年,周英明50岁时离开他工作28年的工厂,正式退休了。当时他母亲在街边摆了一个卖副食品的小摊,周英明就帮着母亲进货。母亲建议周英明自己做火锅底料来卖。在重庆吃火锅的人很多,做火锅底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周英明就用东拼西凑起来的5万元钱,开了一个小作坊。用来熬火锅底料的锅在江北一炊具店买的一个就用了两百多元。火锅底料是用生姜、大蒜、花椒等几十种原料按配比熬制而成。重庆人吃火锅都要用到火锅底料。周英明开了生产火锅底料的作坊之后,除去成本开始并没有赚多少钱。日子过得和之前没什么区别。
1996年,通过一个朋友介绍,周英明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一个魔芋研讨会,在会上,他认识了张宁。从此周英明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张宁当时做蘑芋产品,因为那时报上都宣传吃了好还能防癌。有十几个系列产品吧,就是把蘑芋的原料做成仿生的,比如虾仁、腰花、肚片等各种产品。魔芋样式的新颖引起了周英明的注意,他想如果让这些产品和自己的火锅结合起来,受到人们欢迎的话那肯定会旺销还愁不赚钱吗?品尝了样品张宁很高兴邀请周英明去昆明参加昆交会,在那里谈合作的事情。这下子可把周英明难住了,参展的费用对于周英明来说实在是太高了。他的展位费3800元,自己当时只有5万元钱起家,做了两年,又没赚到钱。张宁倒是很爽快,说展位费全由她包了。既然有人替自己拿钱,周英明肯定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在昆交会前一天就坐着火车,拿了20箱火锅底料去了昆明。当场摆上他的电火锅,拿上料,加上水,煮上,然后倒在里面煮上。每一个参观的游客,只要经过展台都给他免费品尝。吃的人多,买的人就多,周英明带去的20箱火锅底料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卖光了,周英明连夜让人从重庆运来30箱,又很快销售一空。一共8天的展会,周英明呆到第5天就坐不住了。他想产品在昆明市场都热销,放在重庆不就火爆了吗?
回到重庆,周英明在菜市场摆上电火锅烫火锅。他让顾客免费品尝,满意再购买。用火锅煮魔芋这种方式也比较新鲜,所以销售火爆,周英明也就赚到了钱。那是1997年,周英明已经55岁了,卖魔芋当时就赚了40万元,火锅底料赚了20万元,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净赚了60多万元。
火锅是重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重庆人爱吃火锅,常吃火锅。当时市场上销售火锅底料的又不多,这正好给周英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空间。挣到钱的周英明很快扩大了生产规模,加强了质量控制,还注册了火锅底料商标,销售额迅速达到上千万元。
2005年,周英明接到汇报,说在市场上有人盗用自己的商标,销售火锅底料。周英明立刻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查实,侵权事实清楚,法院做出判决:周英明胜诉,侵权方赔款道歉。官司不难解决,但是由官司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那就是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销售商的需求。
2006年,周英明正式进入九龙坡区工业园,并且建起了一个漂亮的厂房。有生产车间,有研发中心,有培训中心,有办公大楼等。周英明在进入工业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楚当时的行业情况。在利润水平逐渐走低的时候必须要找出新的突破口。周英明借鉴新加坡打造人工景观的经验,把火锅底料生产开发成一个旅游项目。火锅是重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来旅游的人大多要吃一下火锅。周英明认为,游客想吃火锅,肯定也会想了解火锅底料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规划了详细的旅游线路,并且找到了相应旅行社,对方也想丰富自己旅行社的产品,双方一拍即合。
游客参观的时候,周英明会让他们免费品尝。品尝之后,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买一些带回去。把火锅底料生产开发成旅游项目,不仅可以给周英明带来数百万元的直接收入。更大的好处的是,有一些外地游客通过购买产品,最终成了周英明在各地的代理商。
到现在为止,周英明已经拥有了3000多亩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销售的范围也扩展到全国,川渝两地以外的销售量可以占到总销售量的60%以上。年销售额1.5亿元。
评论:周英明的火锅底料创业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不只是年青人的权利,五、六十岁创业尚不算晚,何况你才二十来岁、三、四十岁、四、五十岁呢?朋友,看好你哟!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