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面出了一个熊孩子,真的是非常熊,熊到很多老人用“坏人”来定义它,我表示佩服。他也算是我们老家的一个“话题人物”了,每个人提到他都有一段亲眼所见的他的轶事,也不知道真假。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说到他。
老太太说:“他真的是太坏了,看到他就想好好骂他一顿”。
老头说:“这种人,你不要骂他,看到他做了坏事,你要夸他,甚至可以给他奖励,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对的,最后让他栽在一个大恶人的手里”,后来我也确实听到那个熊孩子说老爷子挺好的。
他这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还被他夸过几次。仔细忖度,老爷子的心是真黑呀。
一个小孩子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被处心积虑的塑造为一个“坏人”的,遗憾的是并未如老爷子的愿,最后熊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人人敬羡。
还有一个美国老爷子的故事,说的是他家的屋外突然来了一群小孩子,大声吵闹,让他不胜其烦。老爷子不是跑出说:“小孩儿,别吵,到别处玩去”,而是想了一个绝佳的技巧。
第一天,老爷子和善的出去和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天真烂漫的笑声,让我觉得心情舒畅,为了奖励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决定每个人奖励你们5块钱”。于是乎,小孩儿们开心的玩了一天。
第二天,老爷子和善的出去和孩子们说:“孩子们,虽然你们天真烂漫的笑声,让我觉得心情舒畅,但是你看,我家里面比较穷,所以的话以后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一个人2.5块钱了。”孩子们觉得有点不高兴了,他们本来期待可以得到五块钱的。
第三天,第四天依次减少,到第五天的时候,老爷子和善的出去和孩子们说:“孩子们,很高兴你们天真烂漫的嬉笑声可以给我带来欢愉,但是很抱歉,我是一个老人家了,也没有收入,所以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们1美分了”。
于是孩子们说:“真是的,给1美分这么少,以后再也不为他玩了,于是孩子们再也没有去他家屋外玩了。”
于是,老爷子重获安宁,真是皆大欢喜。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老爷爷没事,我们免费为了你玩,毕竟我是一个善良的孩纸(哈哈)。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得出:小心夸你的老头(开个玩笑)。
传统的激励方式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奖励,大棒是惩罚。
我们都知道惩罚只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为了避免惩罚而敷衍了事。但是从本质来说,奖励和惩罚是一样的,都是想要“塑造“别人而使用的手段,程度不一样而已。
比如一个小孩子非常的好动,你和他说:”别乱动,乱动打屁股“,这个是惩罚。或者你和他说:”别动哈,乖乖坐着的话,我给你买玩具“,这个是奖励。虽然惩罚和奖励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他别乱动。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乱动是他的天性。
再比如在一个公司上班,领导和你说:”做的不好,扣工资“,这个是惩罚。或者和你说:”做的好,发奖金“,这个是奖励。手段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上班的人来说:如果沉浸在惩罚和奖励中,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事实上,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奖励和惩罚中,而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信仰了。
最近在读《周鸿祎自传》里面说到,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开发计算机相关的产品,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要创业,而且是计算机方面的,所以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开发杀毒软件,做成硬盘开始卖了。他们做的条件真的非常艰苦,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就开始开发杀毒软件,开发好了,晚上悄悄爬到学校的机房里面去做测试,一测试就是一通宵。
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完全是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最后有没有走成,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言语奖励,就是夸他,一种是物质奖励,是给好处。
当我们被别人奖励的时候,除了说谢谢。
更应该警惕,不是警惕别人,而是警惕自己。
自己是不是因为别人的奖励而沾沾自喜,是不是在期待别人的奖励,是不是在依赖别人的奖励,是不是被别人的奖励塑造而失去自我了,是不是没有别人的奖励就不自信了,就把事情做不好了。
当我们在奖励别人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期待,觉得别人好。还是在塑造别人,还是在实施一种柔性的控制呢?
在高度自由化的今天,用奖励来做柔性的控制,或者是依赖别人的奖励都是一种负债产了。
找到自己想要的,努力的往前走,就算是捷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