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老生常谈却常常被人们置若罔闻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这个成语,人们仿佛都明白其中的的道理,但却从未予以重视。
思来想去,我恍然大悟,原来比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悲哀,似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更为世人所称道。
但被称道的,多半皆是美好的愿景。
一、
俗话说的好:“有其父必有其子”。
人的性格秉性,往往跟自己的父亲十分相似。
我从不相信所谓的“性善”“性恶”说,因为我们无法记得自己刚出生时的种种,而那没有记忆的种种,多半可以理解为本能吧。所以我认为,人们定义的人性似乎应该从我们记事以来算起。
这么看来,记忆从零开始,那人性自然本就是一纸空白,之所以有了之后的颜色,只能说是被周围的颜色所染。
二、
人们都说臭味相投,但或许是因为相投,所以臭味才变的一致。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也许会发现,我们每个人人性中的点滴,仿佛都可以寻得到根源。
比如我们的爱心来自于充满爱心的母亲,责任与担当来自于撑起家庭的父亲,对朋友的大气来自于大气的朋友,对于爱人的爱很多时候也来自于爱人对我们的爱。
同样,工作中逃避责任的行为来自于逃避责任的同事,混吃等死的心态来自于同事的混吃等死。
有人认为,我们既然知道身边人的行为是比较消极的行为,我们自然就不会被其影响,因为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有自制力。
但经历过之后,你就会明白,并非你不知是非对错,也并非你不愿抵制消极的思想,而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你会不知不觉的向他们靠拢。
这就好比我们在风中航行,不知不觉便会偏离航线。
纵观历史,舜身边有许由、伯阳;禹身边有皋陶、伯益;汤身边有伊尹、仲虺;而周武王有姜太公、周公旦。这四位帝王身边竟是一些贤良之士,受他们的影响,四位帝王终称王于天下,仁义的美名显要于世。
而反观夏桀、殷纣、周幽王,他们身边无非不过一些干辛、崇侯虎、傅公夷之流祸国殃民的奸诈小人,受其所染,他们终国亡身死。
三、
墨子曾经说过:“故染不可不慎也。”他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作染丝。无色的丝接触了青色的染料便成为青丝,接触黄色的染料便成为黄丝。
人又何尝不是呢?常与道德高尚的人交往,自然而然崇尚道德,严于律己。而常与利欲熏天的小人交往,久而久之自己便也会将利益看得重于一切。
墨子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多于高尚之人交往,远离奸邪小人。
“误交损友”这句充满悔恨和悲伤的词语,我们似乎听过了无数遍。人们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便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是便不去在意淤泥,直到浑身沾满了淤泥,才恍然大悟原来莲花并非不染于淤泥,不过是浮于水且隔于叶罢了。
真正出于淤泥,又如何能丝毫不染呢?
四、
其实为什么老一辈的人都强调要多接触比自己厉害的人呢?
因为只有跟比我的厉害的人在一起,我们才会不断的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点所影响,不断改进自我,提升自我。
人想要进步,则需要不断的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但人恰恰是一种虚荣心泛滥的生物。人们宁愿享受着比自己差的人投来仰慕的眼光,在这自我陶醉中步步倒退,也不愿在众多强者的打击下奋勇向前。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你的圈子代表着你的高度。”当你进入一个圈子,圈子中最高的那个人的高度,便是你的高度。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想要谋求进步,我们要不断的去接触比自己高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挤进更高的圈子中去。
要记得,“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不过是一种可悲的自我陶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真正刻骨铭心的人生忠告。
当你明白了染丝的道理,并努力的将自己染成想要的颜色的时候,恭喜你,你的人生将从此绚丽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