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2017071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章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即是他不但关注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而且关注了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的。
一,《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鲁迅创造小说的能力很强,而且他可以借助西方文学思想的启蒙方式来进行引用,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他又专心致志与小说的研究和发展,终于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高峰。
他的小说表现得深切,采用了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他开创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而且揉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痛苦,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这些都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生性,即显示一种内在的灵魂的深。同时他将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是指向“绝望的反抗。”
从结构模式的角度而言,鲁迅的小说大多数是展现一种“看”与“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叙写。
看与被看是一种二元的结构模式,在鲁迅的多部小说作品中均有表现。例如说,《祝福》里面祥林嫂的不幸诉说,有些看众只会是挤出几滴泪水,随后便是散开去了。而有些则是拿来当做饭后的消遣,听得厌倦了的,便是尖冷的嘲笑。
譬如《药》里面的看与被看则是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血馒头成为药的背后,确实令人发指。那是吃与被吃的故事。启蒙者大多数的是落得个悲剧的下场,被愚昧者所吃。所以质疑与批判由此产生。
再者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这种归乡模式其实也穿插在作品之中。《祝福》《故乡》等作品,里面谈及了“我”作为一种力量的存在,一开始由于畏惧故乡的封建力量与纲常伦理,所以想着离去。但是后来的我因为生活的辗转辛苦,觉得自己的精神寄托不在,所以要归去故乡去寻得那份失去的精神家园。然而最终发现,一切不过都是虚幻的了,故乡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故乡,所以失望地,最后又是离去了的。那种由希望到绝望,终究是一切都烟消云散罢了。
格式上的特别,也是鲁迅小说的创新之处。
鲁迅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来进行创新,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鲁迅善于捉住主人公的微妙的心里变化,直接剖析揭露主人公的想法。
《狂人日记》的独特之处在于里面的主人公有两个叙述者,即一个是正常的主人公,一个是发疯的主人公。一个人的不同精神状态形成一种对立的两面,使得小说具有了分裂 ,对立的因素互相嘲讽,颠覆,形成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作者对于小说的叙述者的选择也是别具匠心的。
一开始作者采用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跟孔乙己有着些许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小伙计最后被同化了的,冷酷无情得拒绝孔乙己的教学认字,刻意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开始读者是认同叙述者的,但是后来他们会远离叙述者,向着隐含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靠拢。由外的戏剧性最后变成了内在的悲剧性。
由此看来,鲁迅一直都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同时他也在追求一种较为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表达方式。力求文章的一字一句均为文章的主旨服务,刻画出人物的眼睛来,文字要有画龙点睛之用。
二,说不尽的阿Q
阿Q,是鲁迅塑造极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因为主人公的形象不仅仅超越了民族性,而且是超越了时代性的。
首先,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折射了大多数的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些许的国民性,所谓的欺软怕硬,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只会加以言语与精神的自我安慰,即是一种精神麻醉。
再者,主人公的活法其实也为着普遍的绝望的人带来一种新的启发活法。精神胜利法可以使得沉沦或是绝境的人们自我安慰,但是这种选择最后只会使得人们坠入更为绝望的深渊,因而将会无法摆脱这种沉沦的困境。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鲁迅开创了“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前者文风多采用一种我说你听,我启你蒙的方式来与读者进行对话。作者一般采用轻松平和的语调,营造一种自然平淡的氛围,使得听者似乎与作者任心闲谈,漫笔生趣。
而后者则是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其存在前提的,它要求彻底得摆脱传统的写实描写,最大限度得借助想象力,将神话,传说等进行变形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