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祥云本周的文章,我马上有了这周恋笔的主题。
她在文章里写道一位孩子曾经的幼儿园老师。那位老师以前给她的印象都非常好,直到这次活动,偶尔瞥见了这位老师很粗暴地对待另一个小孩子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几乎把以前她对这位老师的好印象全部抹除了。文章里这样记述:
“自认识C老师起,她的朋友圈是励志篇,读到的是她如何废寝忘食不顾身体劳累依旧全身心投入工作;读到她如何有耐心有爱心地引导孩子并为此去读儿童心理课程;读到她收到小朋友家长送鲜花和感谢信而感动不已。每次我们都会默默地点赞或写些赞许的话。她都会和我们互动,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去年的教师节还带着孩子去看望她,她的热情还历历在目。”
看完这段描述,我马上角色代入,感觉这好像说的就是我啊。我的朋友圈也都是类似的,我觉得非常美好的瞬间或事情:读到关于幼儿教育的好书,我会发圈;班里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我会发圈;收到小朋友的礼物,我会发圈;做了什么我认为在教学上是创新之举的事情,我也会发圈……自然,也收获了很多朋友的点赞,也包括班里家长的。然后我联想到,如果我的一个不经意的对孩子呵斥的行为被家长看到,平时很喜欢我的家长是不是也会心凉,觉得受骗上当了,不值得曾经付出的真感情---那些赞许,那些朋友圈的点赞,那些眼神的交流,那些微笑和寒暄……
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对孩子们很粗暴的时刻?有的。班里四十六个孩子,其中男生28个,女生18个。调皮的孩子一数就有十来个。每天戴着耳麦才能维持好秩序,要是不戴,我的声音分分钟就会被淹没。狭小的空间,小学化的教学生活,一个老师一个保育员的配置,其中保育员还要负责保洁工作---那意味着,大部分的时间,是由我一个人来管孩子的。调皮的孩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班级秩序又需要立即被维持好,否则,一整个班级的四十几个孩子,会趁乱而愈发乱起来……孩子一乱起来,正常的教学或是其他活动,就完全没法进行下去了。那么,如何快速处理这个违反秩序的孩子?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把他造成的混乱最小化?这时候简单粗暴的办法,就被派上了用场。
尽管我内心深处是很排斥简单粗暴的办法的,但是在情况出现的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虽然有粗暴地对待过孩子们,但是也渐渐地和孩子们磨合得越来越好。孩子们也真是心肠宽大的菩萨---不论发生过多么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好像睡一个晚上的觉就忘了,第二天还是笑嘻嘻地来到班级。为此,我也内疚。但内疚于事无补,所以这也是我不断去学习的原因所在。要如何用更高效的办法来管理班级?如何做一个更高效能的教师?(而读到能够解答我疑问的好书,兴奋的就发圈了。)虽然难,但越是难,越要迎难而上啊。困难不是自我放逐的借口。如果我能用智慧的办法管好四十六个孩子,那么将来遇到小班制的管理,也会轻松很多。
接着往下读,
“这次早教活动后,她没有发来解释,我也没有再在她的朋友圈下点赞,或者说彼此都没有了点赞。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可是每想到此事,如鲠在喉。
前阵很火的《延禧攻略》里,皇后对魏璎珞说过一句话,“善欲人见,并非真善”,或许能诠释我此刻的心情。”
最后一句“善欲人见,并非真善”,再次让我陷入思考---是啊。不是所有的美好 都需要发圈吧?理解我的人,会给我赞赏,而不理解我的人,大概会认为我是在作秀?而朋友圈的美好,多半也是自己希望别人能看到的部分吧。不希望别人看到的,当然都隐身了。如果一个人,一直活在刻意制造美好给别人看的心态里,是不是太虚假了?
所以在“善”这一部分,我还有提高的空间呢!一直记得初中的语文老师曾给我写过的一句评语。那次,我写了一篇作文,一向很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在晨读间隙问我,“你的文章是不是抄的别人的?”我嘴上说着不是的,但那一整天都闷闷不乐,觉得不被老师信任。而老师明显地看出了我的心思,后来在那篇作文下面,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评语,其中就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而我的那篇作文,也是自己唯一一篇登上初中校报的文章,还拿了稿费。
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今天我也把这句话送给自己。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减少发圈的次数了,把时间用在真正的自我提高上---毕竟,自己希望做到的水平,和目前的真实水平,就是有差距的啊;自己向别人呈现的样子,也只是小小的局部而已,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啊!
那么,这样要求自己--真实,再真实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