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全文1200字,阅读2分钟
《流浪地球》,给我最大的触动,是面对冲突和矛盾,如何做出选择。
第一次冲突:选择流浪还是原地不动
70年后,太阳将毁灭。为了地球和人类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这个消息发布之后,有人说是谣言,要将科学家们处死。
最保险的就是维持现状,不要轻易冒险。逃离计划将改变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发海啸、火山、冰灾,后果无法估量。
一部分人坚持相信科学,并极力呼吁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灭顶之灾。最终,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赶在太阳毁灭之前,地球已经逃离到安全地区。
坚持原地不动的人们,跟随地球生存下来。
那些被处死的科学家,被几十米厚的冰冻成了雕塑。
第二次冲突:选择亲人还是面对现实
刘培强,国际空间站航天员。他知道,一旦加入流浪地球计划,将面临与家人分离,甚至永远不会再见的结局。
走之前,他带着儿子刘启,在海边用望远镜看天上的星星。如果你想爸爸了,就抬头,看看天上,那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就是爸爸。
他不敢多看儿子一眼。前不久,他放弃抢救重病在身的妻子,将进入地下城的名额,留给儿子和父亲。
为了这件事,儿子从小就恨这个父亲,恨了他一辈子。
父亲在天上,始终没有开口说出实情,内疚了一辈子。
第三次冲突:选择放弃还是再拼一次
想要脱离太阳系,必须要经过木星。地球一旦被木星吸引,达到洛希极限,就会被撕成碎片。
而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当地球越来越靠近木星时,尝试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联合政府发出了放弃地球的命令,希望大家在最后的七天时间里,赶回与家人团聚。
还有一群人不甘心。尝试着点燃木星,借助燃烧产生的巨大反推力,将地球推离木星。
从地球到木星,1万公里,发动机功率开到最大,只能将火焰喷射5千公里。
刘培强提出了一个空前的想法:空间站的燃料和能量可以支撑喷射5千公里,通过接力点火的方式,点燃空间站,最终点燃木星。
这就意味着,一旦失败,国际空间站上所保存的,人类最后的希望,火种计划的基因,将彻底毁灭。
联合政府最终抛掉了冰冷的科学决策,充满人性温情,同意了这个请求。
可见,想要人类保持理智,这个想法,本身就不理智。
电影的结尾,地球逃脱了木星的吸引,向着太空,飘向2500年后的新家园。
相对为了拯救地球的主题而言,我更愿意相信:
刘培强选择点燃自己,首先是为了家人。
为了想让儿子,刘启看见。
看见,一位父亲的样子。
关于选择的两个真实故事
关于选择,有一件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
春节前,我的一位朋友,经历了亲人的变故。
老人60多岁,癌症,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一发现,就是晚期。
从发病到离开,37天。每天都插满管子,化疗,引发并发症,再治疗。
最后心力衰竭,监控机器上的心跳,成为一条直线。
朋友说,老人被治疗折磨,家人也十分痛苦。治疗花了30多万,除了能够报销的一部分,还要承担将近20万。
面对难以逆转的结局,到底该如选择?
我想起了联点社区的那个男孩。
多年前,一位年轻母亲,生下一个儿子。医生朋友悄悄告诉他,婴儿不太正常,一旦确定要,可能这辈子都搭进去了。家里人商量后,做好了放弃的准备。
还年轻,可以再要一个。
不。只要是活的,我都要。
2016年,我第一见到他的时候,他坐在躺椅里,脸色红润,呵呵的笑着。母亲一边串珠子,一边替他擦拭嘴角流下的涎水。
串一天珠子,可以挣80块钱。
那年,她儿子25岁。
每一次,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很少会拿一把尺子来量一下,在这件事情上,要付出多少钱,要花多少时间,会不会有结果,值不值得?
甚至,还有没有希望,都不会去在乎。
那时,只有一个念头:那里,有我最亲的人。
这,就是选择的意义所在。
这,也是生活的态度所在。
韩子昂,是这样。
刘培强,是这样。
我的朋友,是这样。
那位母亲,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