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慢慢地上

课慢慢地上

作者: 鱼之约 | 来源:发表于2023-10-27 21:51 被阅读0次

    这是一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新授课,基于我的理解,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李白梦境的解读上,也就是如何从李白光怪陆离的梦境中品味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现实仕途的坎坷。而我认为,突破重难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了解李白的一生,了解他对仕途坚定不移的追求。

    故而,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视频了解李白一生。

    2、结合杜甫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理解本首诗构思上的不群之处。

    考虑到学生兴趣,我把视频放在了开始,也就是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杜甫评价导入——分析题目,找到构思不群之处——讨论梦境和现实的关系——观看视频”。

    看起来很连贯吧?当时设计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因为里面涉及到追求理解的课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等种种教学新理念。只是,实际授课时,当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我才猛然想起:学生未读文章!也就是学生此时观视频就是看个热闹,并不是带着问题来看,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急切地想要呈现出自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而忘记了教学逻辑、教学规律。

    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急于给出定义,教学就要慢慢地学,慢慢地教,层层递进。

    至此以后,无论再怎么致力于理解的课堂,我也一定要围绕文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需要图片或视频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时,我一定会慎重考虑,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我的设计意图到学生可能的反应,一点点去假设推究,然后对视频进行大刀阔斧地剪切拼凑,力求精益求精,课堂上不浪费一秒钟。

    进而,我得到一个经验:教学是应该有框架的,不能率性而为。

    通往知识殿堂的路径有许多,没有一种是绝对正确的,只有最合适的,但是对于同一类文体,它应该有在框架之内约定俗成的规定。

    例如诗歌就是需要多读,在多次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在品析关键词句中感悟作者的用词的精确,在意象中感知意境,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反思自己的诗歌课堂,有这样做到吗?认真回忆,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因为诵读声随诗歌的长短不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长的诗,基本上不读,因为整节课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情感了,那得细细品读,逐字逐句品读,没有时间诵读,甚至学生讨论的机会也是奢望。如《登高》这样的短诗,则会读一些,但也仅限于初读,完成任务的读。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心美读的机会真的很少。

    究其原因,还在于不敢放手,不能放手,讲得太多,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太少。

    结合自己所得经验和反思,《琵琶行》一课我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造:

    环节一:自读小序,找到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相似点。

    环节二:小组合作读前两段:画出描写环境的诗句,分析作用;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为了课堂上大家能够顺畅的交流,早读时,学生对本课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两个环节之外,我又让学生标注自己疑惑的地方。这样,保证了我们上课时围绕重难点展开深度对话。

    具体课堂比较顺利,只是因为这是初次放手,学生说得磕磕绊绊,不够自信,说话犹犹豫豫,间隔时间较长。每当这时候,我都想走上前去,替学生说出答案,

    但是最终我又忍住,不看表针的流动,只关注学生是否知道,如果不清楚,第一时间给个梯子帮助他们理解,以使我们是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非我一人的独角戏。

    总之,真的放手后,会发现课堂进程虽然慢了许多,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学生们似乎也变得更团结了,有一个共识:我要真的是依靠自己的认知找到一个答案,再拿出来和组里成员比较,综合出最优解,再全班展示,得到属于自己团队的荣耀。他们自得,我亦在惊叹中修正着自己的认知,刷新对他们的认识,调整我的课堂,丰富我的经历,总结我的经验,在反思中助力自己成长。

    同时,我更是明白了:之前我最大的错误就是为了完成课程进度而致学生于不顾,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太少。

    教师成长三阶段中的最高阶段就是关注学生,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是看其能否自觉的关注学生。

    在这一次次的课堂改革中,我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没有定式,关注内容也好,关注文化传承也好,关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也好,关注课堂趣味性也好,最关键的是要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不能走马观花,而这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慢慢地上课,以学生为中心慢慢地上课,不要急于求成。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赫然发现,岂止是课堂,人生也是这样啊。凡事不要急,遵循规律,一点点去做,做实做坚,为长远打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慢慢地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sp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