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材积累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素材积累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 语过添晴sunny323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21:57 被阅读0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看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174年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此时已 35 岁的他自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归南宋已有十二年了,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他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流落南方,功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辛弃疾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由此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词的上阙即景抒情。词人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表现远山的秀丽。“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见一闻,通过描写日暮时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紧承“江南游子”,词作由即景抒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作品以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容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富有艺术魅力。

    词的下阙进一步抒情。借用张翰的典故,表达耻于归隐、矢志报国的情怀;借用许汜和刘备的典故,表达了心忧天下的广阔胸襟;借用东晋大将军桓温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愤慨和苦痛。词作连用三个典故言志抒情,婉转曲折。

    要理解这首词的感情我们必须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金宋乱世,22 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当耿京被杀后,他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勇之臣,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 40年,有近 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 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他虽被闲置,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国理想。他还曾写《美芹十论》献给皇帝。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原的事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所以朝廷最终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就是在这忠诚与磨难的交织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成熟过程。

    他的这一生是不幸的。本来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手里的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可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也是幸运的,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个人实在太渺小,有几人能够让后人铭记传颂,可是辛弃疾做到了。后人在他的诗词中看到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人们记住了他也记住了这段历史。

    想来幸与不幸都只是后人在评说罢了,当事人能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一生罢了。苦也好,甜也罢,尝过这人生百味,才不枉来此人间走一遭啊!因此摆正心态很重要!

    综上,本文相关内容可用在“自古英雄多磨难”“爱国成就了人的伟大”“使用英才才能救国兴邦”“位卑未敢忘忧国”“责任”“爱国”等话题之上。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探索下一课!最后欢迎你在评论区和弹幕里说说你关于“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想法。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材积累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wl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