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新时代,如何将思考变成生产力,或者是用思考创造出生产力,使生产力变得有价值?
那么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又代表着什么?难道说车间、工厂等一些具有设备生产功效,能产出商品属性的就叫生产力吗?那么思想、创新思考能力以及其他的具有人的主观因素产出就不能称之为生产力吗?在我的思考观点上是持否定的,我认为真正有效的生产力,既是思想,通过思想来创造出具有生产属性的客观存在,这才能生产力。那么生产力怎么才能被有效的创造出来呢?这就需要通过社会活动,来作为基础。那么社会活动有哪些呢?什么有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能够通过什么来表现?那么这就需要决定社会活动的主体有哪些?我认为其主体应该是也必须是政府机构和企业团体。这类组织是最能够体现社会活动的主体形式的。既然生产力与社会活动是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政府和企业两者中,必须要找到一者为抓手,来开展思考并创造生产力。
那么什么是企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贯穿企业始终的是什么?创新和营销。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只有人是创新和营销的主体,没有人的组织,那么企业的目的既无法实现,人是靠思考、规划、执行、创新来获得生产力的,那么人的思考就必须要切合实际,任何超越人的本身能力的思考,都是无效的思考,也都将走向失败,因此企业也是如此,必须要时刻围绕着预期(可预期)来获得最终成就,否则企业将难以生存,那么有价值的生产力就必须贴合实际,能够有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达到成就。所以思考的前提必须要有目标(参照物),否则思考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毫无价值。思考的价值除了有参照物也就是目标外还需要有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分析企业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获取最大利润,而是要保证生存,降低亏损一样,只有知道了最本质的情况,才能够得到最有用的价值。
那么如何锻炼出有效分析的思考,获取最终的生产力呢?首先是要深入某一件或者某一项事业当中,用大量时间去研究并琢磨,然后不断的积累相关知识和实践的经验,从而获得有效的分析能力。因此任何有效果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都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消耗的,所需要的投入的资源是珍贵的,以及难以预测其效果的。但是从难以预测效果中,却有可控的因素,那就是预计阶段。在阶段中设立可获得的目标,达到目标后,即可产生效果,而且要思考效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止或者降低失败(亏损、偏离目标)的可能性。所以自我预测的前提还是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进行可行的预判,如果偏离客观事物,那么预测将难以完成。
既然如此,阶段预测和总目标应该如何连接,如何分步开展?下一步我将对此展开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