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归属感叫做“家乡”。
那是一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地方。
恨的是每一年回家和老同学聚会就是没完没了的各种琐碎,东家长西家短,这个又结婚了,那个又买房了,似乎大家都活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样子。
爱的是每一年回家,这里总是童年中的样子,历历在目,所有成长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似乎就在昨天。
一切都变了,一切仿佛又没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每一年回家,看到大家都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足,每家每户都是房子车子的标配,这要是在十年前,一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也许是在北京呆久了,作为首都,成为全国资源聚集体,什么好的医疗、教育、人才资源总是优先往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聚集,所以它的发展变得如此理所应当。
但是在我的家乡,这个全国十八线的小地方,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区,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变得越来越好。
我是一个并不关心政治,对政治也并不感冒的人。
但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比如:到了北京以后,被动的我也会变得关心国家大事起来。
每一次出去旅行,也会很深入的和当地的居民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文化、发展。
无论是在我西南一隅的家乡,还是在高原地区的藏区小村落,都深刻的感受到祖国强大所带来的红利。
老同学装修新房,一年回家一次的我也刚好趁此机会小聚一番。
要是在去年,我们一起常规的聚会聊些琐碎我会很反感,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今年,我却很享受听他们八卦的感觉。
因为这让我感觉很真实,又很接地气。
是啊,无论怎么努力,奋斗,无论有多少房子车子票子,总要回归到生活本身。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拉拉家常八卦一下朋友日常。
工作就是讲能力,讲权利,讲发展;但是家就是讲琐碎,拉家常,讲爱的地方。
如果说事业是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那家就是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它们俩缺一不可。
其实学会去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就容易感到幸福。
幸福并不是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幸福是一种感知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就算知道明天会有很多意外,但是我们依旧能享受当下美好的能力。
每一年回家,看到街坊领居,亲朋好友,他们的生活都越来越好,真的很开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大家的生活富足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来享受生活,而不再是十年前那样为生活奔波,为一些生活琐碎而吵架。
小县城里也兴建起了三十层甚至四十层的高楼大厦,规划了湿地公园,古城公园,有了电影院,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母亲也感叹,以前那些贫困的少数民族,现在也会出来旅游了。
突然想起一句话:所有的事情到最后一定都会是好事,如果现在还没变好,那是因为还没有到最后。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本质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有品质的人生。
而事业和家庭完全可以并驾齐驱,不需要做任何牺牲。
所以学会从工作的理性切换到家庭的感性,学会从职位的神坛走下来接地气的活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