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新学期(100天写作计划)伊始。毕业一年多,思维和习惯却还未真正脱离学校,仍常常把单位叫成学校,同事喊成同学。少了课业的压力,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里可以不用再记挂着复习和预习,但两点一线的生活作息似乎比学生时代还要单调,想到未来,心中常常被空虚和迷茫占据,一时无所适从。
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身份角色的转换不算太难,生活中却少了阶段性的反馈。远期目标现在准备似乎为时尚早,近期的生活一直也缺乏一个长久的精神寄托。入职初,雄心壮志,规划了种种课程:声乐,两周期课程结束后,觉得自己在天赋上着实太过欠缺,便没有继续;乒乓球,一时热度,加之上课地点路途遥远也草草结束;瑜伽,现在虽然断断续续坚持着,但水平依然原地徘徊。回望工作的一年似乎一切都还在原地,未免沮丧,更为未来忧虑。为了扭转对现实的无力感,下定决心通过写作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给予人生一个新的定位。
作为一个极度理性的人,很少通过文字去记录自己的心情,觉得刻意抒发悲伤,夸张忧愁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哗众取宠,而若将喜悦激动亦或甜蜜的心情分享于社交网络未免有炫耀之嫌,带着这种奇怪而别扭的认知,一直以来,情绪大多通过内心活动自行消解,总是极度理智地克制着自己时而脱缰的思绪,让自己的感情在预先设定的轨道上不偏不倚地行进。时间久了,渐渐发觉自己对人情变得淡漠,对生活也少了激情,对美好的感知力日渐薄弱,只是中规中矩地工作、生活,按部就班地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仿佛是一只被牵线的木偶,做着众人赏心悦目的动作,一生只是为了愉悦看客,博取掌声。
据说一个行为坚持20天就能形成习惯。希望今天能成为我成功改造自身的一个起点,经过百日的自我雕琢,结果走向虽不可预知,但愿能在终点遇见最好的自己!
后记:深受应试教育荼毒,文章基调总是不自觉积极乐观向上,紧跟主旋律步伐,现在想来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细想似乎总有些单调乏味,少了些文学本该有的小情小趣和细密情感。今天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其中有提到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热爱生活、健康积极向上的论调,饱含恶念,是阴谋,是骗局,是透明的监狱,是愚民的毒药。或许是一直习惯于顺从,或许涉世未深,或许人生少遇挫折,我对木心先生这句话的体会并不深刻,但隐约能体会人生的阴雨天更有探寻的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