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在我看来,核心怎么也在于管仲。但为什么长时间以来人们频频在称颂鲍叔牙呢?
原因在于司马迁。
关于管仲,最可靠的史料当然来自《左传》。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关于管仲的信息堆积如山了,以至于司马迁说,反正管仲的著作很容易读到,他的政治思想我就不谈了,我这里「论其轶事」,也就是说点他的小事,相当于八卦。
为什么司马迁在故事中推崇鲍叔牙呢?说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要知道司马迁受过宫刑之后,话语权很小了,也从来没有过施政的机会。这时候他的自我人设是——「识货」。
不仅是在写历史的时候能识别英雄和恶人,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具有别人不具备的慧眼。 李陵兵败被俘,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唯独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认为他是英雄。后来,因为这事儿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最后被处以腐刑。 从司马迁的视角,人才不是最重要的,识货,发现人才的能力——这才是改变历史的关键!这么一想,司马迁当然要投票给同样是「识货」人设的鲍叔嘛。
而我们看韩非子在讲「管鲍之交」是这样的: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在一起分析齐国局势:如果发生动乱,能即位的,要么是公子纠,要么是公子小白。咱们分头行事,各辅佐一个。将来不管谁成功了,就推荐对方,这样对我们大家都好。
结果,正是这个「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让管仲和鲍叔牙后来都成了人生赢家。
可能韩非子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是我误解司马迁了,但我觉得这样一种解释更符合真实,符合人性,在逻辑上也说得通。至于是不是所谓的真相,估计只有去问管鲍和司马迁自己了,但有时候人自己都会骗自己,以为自己是客观的,但无意识中也在受自己的立场所影响啊。
尽量做到客观,但不要那么自大,以为自己就真「客观」。承认自己的偏见,也许才更符合真实。
网友评论